印度的古老“中国渔网”
与瑞安传统的罾
■宋维远
7月22日《参考消息》16版刊载了题为《中方建议印保护“中国渔网”古迹》的配图短文。大意说:今年7月16日,一个中国代表团的官员们拜访位于印度半岛南部西侧濒临阿拉伯海的印度喀拉拉邦科钦堡市时,向该市市长递交一份建议书,提出保护科钦堡市“中国渔网”古迹的措施;并表达对该市现在这种渔网的强烈兴趣。
印度保留着“中国渔网”古迹
这篇文章称,该市的“中国渔网”是最古老的捕鱼技术之一,据说是15世纪由葡萄牙航海者带到印度的。这种渔网是使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捕鱼方式,即水岸操作,由竹杆和柚木杆撑起渔网,固定在陆地上,每张渔网由6个渔民操作。它不影响鱼群繁衍,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捕鱼模式。印度科钦堡市前市长、“中国渔网”所有者协会主席索汉说:“我们十分欢迎中国的建议,我认为世界上并不是哪里都有这种保留了传统技术和风格的巨大渔网。如果中国人希望保护这一最古老的技术,我们应当表示欢迎。”
笔者读了此文和附图后,觉得这种渔网似曾相识,如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可能都会有同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我们瑞安以及邻县的江、海边陡门(水闸)旁和内河交汇处均会见到架着这种渔网。乘坐过温瑞塘河上汽轮的人,当汽轮经过塘下至岑岐河段时,也经常会看到河岸边装有四条竹杆张开的这种渔网,当船只经过时,便高高地把渔网举起来悬在空中,然后把渔网放入河中,捕捉鱼虾。当然,这种渔网传到印度五个多世纪后,受当地环境的影响和捕鱼人的改造,与原初会有些不同。
印度的“中国渔网”与瑞安的罾同出一源
从该文附图可以看出,印度的“中国渔网”在中国古代叫“罾”,俗称“扳罾”,瑞安人俗称“拗罾”(“扳”和“拗”同义)。“罾”是形声字,上面为网字,是形符,表义,下面的曾字是声符,表声。《太平御览·八三四(晋周处)风土纪》载:“罾,树四植而张网于水,车輓上下之,形如蜘蛛之网,方而不圆。”唐颜师古注解:“罾,鱼网也,形似仰繖盖,四维而举之。”以上两引文的意思是:罾这种渔网,用四根木桩固定张开在水面,用绳索像拉车那样使网或上或下地升降。颜师古说:网形像仰着的大绸伞,用四条维绳把网张开。不过以上两引文都没说用几个人操作,瑞安的罾仅一人操作,估计我们中国过去的罾或留传在瑞安的罾都会比印度6个人操作的“中国渔网”面积要小得多。
笔者想起一则瑞安方言绕口令:“罾背到九亩田头拗‘交爸’(河里一种蟹,瑞安俗称,又称河蟹、江漂),簟箩儿担到十字街头包包糕。”反复快速讲,往往会把两句最后的词儿混淆起来,以此令来训练儿童咬字吐音清晰的能力。这个绕口令也证明“罾”在瑞安民间的应用比较普遍。对罾,笔者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便是拗罾者绑在屁股后一只脚的凳子,可以随身带着转移,随时可用它坐下休息,十分有趣。
印度科钦堡的“中国渔网”与瑞安保留着的中国传统的罾应该是同出一源,当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受当地环境影响,经过历代劳动者的不断改进后,会有一些差异,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同源的,仍不失于体现中国老祖宗及当地劳动者的聪明智慧,仍不失于是中华文化母体中的一个文化细胞,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东方文化中的一分子。
中国人更应重视保护“中国渔网”古迹
既然中国代表团在异国他乡的印度科钦堡发现了从祖国传过去的“中国渔网”,当然会发生强烈的兴趣,而慎重地向印方提出保护它的措施,也可证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既然五六个世纪以来,印度人接纳并利用古老的“中国渔网”捕鱼,而且不断传承改进,科钦堡人至今还专门为它组织了一个协会,加以研究、传承,视为活的文物;那么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对这种“家珍”文化倍加爱惜,鼓励该项技术的爱好者从事传承、研究;既然这种捕鱼技术被异国人肯定为一种不影响鱼类繁衍的技术,更应由此发扬、推进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天人相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意识,这是人类捕鱼历史的一种佳话。
趁这种古老而又文明的捕鱼模式还没有在国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湮没时,发动有识之士从保护、传承中华文化,从中印两个东方古老文明古国的共同文明理念出发,设法群策群力予以抢救、发掘,总比等它全部销声匿迹后再追悔莫及要聪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