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消毒行业
如何“消毒”
■林小云
每副餐具至少经过9双手,工人上班前无需洗手,掉地的筷子捡起后继续包装,带血迹的餐具都能包装过关……近期,媒体曝光消毒餐具十大黑幕,卫生部门对餐具消毒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查出一些不规范或涉嫌违法的企业,并对其进行处理。报道还未详细公布处理结果,笔者认为,处罚方式千万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而必须出重拳,借机也该给餐具消毒行业“消毒”。
如何“消毒”?笔者认为,从政府层面来讲,准入门槛要高,监管力度要大,惩罚要重,使不正规经营的企业望而生畏。如果门槛不高,一些餐具消毒企业以赚钱为目的,不断降低服务成本,其后果就是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如果监管不力,一些“黑心”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洗衣粉代替消毒剂也无人发现;如果惩罚不重,一年之内可以把罚金赚回,一些人就会不择手段“碰运气”。由此可见,整顿餐具消毒行业,政府部门必须重拳出击,零容忍。
从餐饮机构角度来讲,要强化责任。消毒餐具黑幕几乎已成公开秘密,但令人惊讶的是,作为消毒餐具采购商的餐饮机构,居然只知道向消费者收餐具费,好像给消费者提供干净的餐具,根本不是自己的义务。可以说,正因为餐饮机构的失职,消毒餐具才能成为在黑暗角落里将肮脏与恶心进行到底的“神秘”行业。我们提倡强化责任,即是今年作为采购商,餐饮机构既要认真接纳顾客关于消毒餐具的投诉,也要仔细筛选合作方,多到消毒餐具企业看看,了解对方的卫生情况。
从消费者角度讲,除要求餐饮机构对消毒餐具的安全卫生负责外,也有权要求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而不只是跟在媒体后面执法。消费者应该懂得消毒餐具的合格标准:餐具表面光洁,无油渍,无异味,干燥等。在消费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投诉,这不但能促使整个行业更加规范,也可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质量。
如果一个行业弥漫污泥浊水,和风细雨地整改显然无济于事,也只有经过这样严厉的清洗与“消毒”,才能换回整个市场的稳定。希望政府、餐饮单位、消费者三方互动,让不规范或涉嫌违法的企业无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