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价高三分之一,每亩增收三分之一
85后IT男回乡“帮农民挣钱”
■记者 项乐茹 实习生 金紫璇 文/图
85后种田人很少,85后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更少。
大多大学生向往“白领”生活,1987年出生的潘孝雷在农村长大,他曾多次目睹田头辛酸:“父亲100多亩地的花菜丰收却面临滞销,只好以每公斤3角钱价格贱卖,大量烂在地里。”
大学毕业至今,他正用自己的双手证明:农业也能致富。
IT技术男要回家种田
时下正值本地西瓜和南瓜上市季节,在上望蔬菜产地集配中心,一艘艘装满西瓜的船停靠在岸边,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这两天主要都是周边的小客户来收西瓜和南瓜。”潘孝雷眼下已是上望蔬菜产地集配中心负责人。今年28岁的他,高大壮硕,少了同龄大学生的迷茫与稚气,创业的历练让这个农家小伙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潘孝雷出生在上望街道东安村,父亲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大半辈子都和农田打交道。2008年,潘孝雷毕业于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他成绩不错,按照一般同学的就业路径,他将留在大城市当一名IT精英。
毕业那年,潘孝雷徘徊在择业的十字路前。“每年农忙时期,我都会帮父亲干农活。像我父亲这一辈的种田人,长年累月辛苦务农却赚得不多。”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帮助父亲种田?性格忠厚、实诚的他选择了后者。“在别人看来,我或许是放弃了大城市的大好前途,可我就想要改变落后种植模式,帮父亲和周围乡亲增收。创业,就从农村开始吧。”潘孝雷说。
他带领5000人种田
真正投入到农田后,接触过商业知识的潘孝雷发现老一辈农民种菜都是“跟着感觉走”,哪种蔬菜卖得好就种什么,或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这样做风险很大。
“农民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潘孝雷试图改变这样的局面。一次,一位在金华做蔬菜生意的商人来上望收购近1500公斤松花菜。“他口气非常大,号称有多少要多少!”潘孝雷多方打听,原来,商人将松花菜按每公斤2元钱的收购价收购来后,运到金华义乌等地,还能按每公斤6至8元的价格卖出,除去运输成本,利润也不薄。
商人的做法启发了潘孝雷,他发现市场才是蔬菜种植的指挥棒。他开始到处收集蔬菜市场信息,结合本地农田的情况,寻找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在山东,当地农民依靠飞机播种白菜种子,北方水土气候培育的蔬菜耐抗性好;在南方,滩涂多,盐分温度高,适合种植花菜……”潘孝雷打听到的市场讯息不少。
“硬花菜是本地常种品种,但口感和市场远不如松花菜,不如引进松花菜品种,分批试种?”潘孝雷把这个信息带给周边的农户。他还意识到,抱团合作才有抵抗风险能力。他又牵头成立拥有170余名社员的上绿蔬果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们统一对接市场。不久,他们的松花菜在杭州、上海等市场上大受欢迎。“当年,全国各地蔬菜收购商们直接把车开到上望田里收花菜,价格好、需求大,社员每亩至少增收三分之一。”潘孝雷说,自从他们社员改种松花菜后,周边一些水稻、榨菜种植户也纷纷改种松花菜,辐射农户近5000人。
“我们以前的收入不稳定,单干年收入少则1万元,多的话2至3万元。现在合作社统一议价,品种好,收购价至少比以前高了三分之一,社员平均收入也增值6至9万元。”采访时,社员们说起眼下的收入,声音都高了不少。
他为田头拉来每年3000万元的交易额
市场打开后,外地蔬菜订单纷至沓来,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因场地、装备、车辆、运输等条件限制,花菜大量上市期间,一旦销售不畅,就会导致价格大跌,菜农损失严重,农民卖菜难现象不断上演,每年在瑞安,预计浪费花菜数量达1万多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挫伤。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潘孝雷脑中酝酿。上望周边10万亩涂园是温州地区最大的蔬果基地,品种多质量佳,如能建成一个大型集中的交易集配市场,将全国各地的收购商集中到这里收购,就免去了菜农寻找市场的麻烦。
潘孝雷跑前跑后,从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发动社员筹资,陆续筹集了几百万元,建起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的蔬菜产地集配中心。集配中心除建成2700平方米的钢棚交易场地外,还建起3个冷库。冷库总体积1000多立方米,可储存15万公斤蔬菜。“冷库解决了蔬菜的储藏问题,一旦市场上同类蔬菜上市多,就可利用冷库暂缓销售,延长了销售周期。”这一招,让很多当地农民的蔬菜卖到了好价钱。
上望蔬菜集配中心建成后,集聚效应辐射周边10万亩农田,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云集在这里,蔬菜瓜果年交易量达到50万吨,年交易额达到3000万元。
然而,有了蔬菜交易中心,也不是一帆风顺。2012年下半年,不少分批种花菜的农户看到松花菜市场前景好,争相集中一起种,还扩大规模。作为合作社牵头人,潘孝雷当时一门心思想着收购花菜,以收购价每公斤3.4元“有多少收多少”,但市场却出现了饱和,接连掉价后每公斤仅售价1元,一下子损失10余万元。潘孝雷总结经验:客户积累不多,市场调研不足,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他又不种田了
如今,潘孝雷的蔬菜交易事业渐渐进入了正轨。不过,他不再种田了,而是当起蔬菜产业的“职业经理人”。
他把合作社的社员看做自己的事业伙伴,帮他们买保险。“以前农民也给蔬果上保险,一旦损失了,由于文化程度低,不懂怎么去跟保险公司谈,只好到对方公司闹,最后还赔不到钱。”潘孝雷说。
潘孝雷主动把这个活揽了下来。他自掏腰包先垫资15万元,给合作社社员种的西瓜统一上了政策保险。西瓜成熟后被台风打烂了,他顶着烈日每天跑到西瓜地里拍照搜集证据,再跟保险公司谈判,最终帮社员成功拿回每亩100元的赔偿款。
做了这么多,记者问潘孝雷,你一年赚多少?还帮别人垫资付保险?潘孝雷笑:“也就十来万吧。但我的收入靠农民,只有先让农民富了,我才能富起来。”
“做农业,跟开公司没什么区别,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慧。”潘孝雷觉得,新一代的农业产业和企业一样,也需要慢慢转型,搞种菜,也要学管理。在集配中心里,他还计划建设检验检测室、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部门,准备借助电商搭建信息平台,下一步,他还想打通花菜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花菜干加工。“很多加工商到我们这里收走花菜,加工成菜干,转了一圈又卖回到本地市场,这个钱还不如我们自己赚。”潘孝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