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
瑞安茶配“空心月”据戚家军干粮仿制
■记者 林晓
上一期,我们的“老照片故事”系列文章,刊登了《因塔得名“塔儿头”》后,不少热心的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塔儿头”与“塔儿头塔”的相关情况。一位年长的读者还讲起了位于原瑞安公园内的“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这一期,我们就说一说这块石碑的来历与传说。
与“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相关的还有传统食品“空心月”和瑞安藤牌舞。
瑞安人讲“菜”为“配”,有配件、配合的意思。例如把“买菜”叫做“买配”。这里说的“茶配”,就是佐茶的零食。早年,瑞安人的茶配很多,如糕饼、果脯、瓜子、花生等。而以前,李大同茶食品是糕饼类茶配中的高级品牌。
李大同茶食品如双炊糕、空心月、面茶糕、芙蓉糖、芝麻巧、杏仁酥、生糖月等,以甜、香、酥、软、韧为主要特色。
陈先生介绍,“光饼”是一种圆形中间穿孔的饼,叫光饼,也叫挂饼、戚家饼,瑞安人一般称之为“空心月”,就是当时戚家军行军、打仗时干粮的仿制品。
“光饼,圆饼中空,有中间穿孔与不穿孔两种,其中穿孔的‘空心月’就是戚家饼,是由戚家军干粮演变而来的。”陈先生说。
“空心月”是瑞安特产,吃起来又香又脆,还有大小月饼相叠悬挂的式样,谓之“套月”,其他地方极为罕见。“早年的‘套月’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南货店铺里卖,我们小时候见到,可要流口水的呢。”
1935年,建成戚继光平倭纪念碑
原瑞安县人武部及公安局宿舍内,有一座公园,称为瑞安公园,又称中山公园。这里是古时瑞安县的旧县衙。
清康熙六十年(1721),县衙里建造放翁祠,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曲阜昌重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原瑞安县县长陈成倡议为明平倭诸将立碑,“籍以激扬民气,俾得奋起图存,恢复失地”,之后得邑绅赞同。
于是,陈成利用旧县衙后原主簿废署,添新茸旧拓建成瑞安公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内有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汉安乡侯(蔡敬则)碑亭、放翁祠、放翁亭及仰青桥、明镜池、蓬莱阁、一帆厅(均以陆游《过飞云江》诗句取名)、海粟亭、东璧轩、假山等。
《瑞安市房地产志》的《大事记》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瑞安县兴建戚继光平倭纪念碑。”
戚继光治军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深受浙南百姓爱戴。抗日战争时国难当头,公园内的戚继光平倭纪念碑,鼓舞了瑞城百姓的抗日救国士气。
住在市区解放东路的陈先生今年77岁,他说起了小时候的情景:“纪念碑边有几棵大树成荫。夏天热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在树下乘凉,还爬到纪念碑边上玩。当时,瑞安公园是大家最喜欢的休闲地方。”
在一旁的李老伯也表示,“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瑞安人简称为“纪念碑”。那时候的人很少拍照片,如果要拍照留念是件很郑重的事,要到纪念碑这里留影,这是瑞安的标志建筑。
1949年,瑞安公园闭园之后,所有景物渐毁废,这座“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也被废弃、毁坏了。
“空心月”由戚家饼演变而来
戚继光与瑞安藤牌舞
确实,陈先生所说南货商铺里悬挂的“套月”和“空心月”,与戚家饼的形象十分相似。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我们温州、瑞安一带的沿海杀倭寇,因为行军打仗不方便起灶做饭,就做了这种有孔的饼,用麻绳穿起来让士兵随身携带。
除“空心月”之外,瑞安的藤牌舞也是为纪念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创作的。民国初期,瑞安藤牌舞名闻闽北浙南一带,并经常被邻县邀请前往表演。
藤牌舞也叫“盾牌舞”。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以藤牌操训练士兵,后衍变为舞,在民间流传,因此,又叫“藤牌操”。流传于瑞安的藤牌舞,内容多为两军对垒,互相攻守等。舞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对舞,或同持叉、棍者对打。队形有八字阵,一字长蛇阵等,还有戚参将创造的鸳鸯阵、三才阵等。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即(怀鼓、京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并配以唢呐曲牌,曲调明快,表现强烈的战斗气氛。
据传,藤牌舞源自于戚继光当年所创的鸳鸯阵,经过晏继芳等戚继光部将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现盾牌在阵中的作用,主要流传于浙闽地区。现在,唯有瑞安民间有传承发展。1957年,藤牌舞参加全国民间音舞会演获优秀奖,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