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宋瑞安制瓷业和建筑业

    北宋瑞安制瓷业和建筑业

    ■俞  光

    北宋时期,瑞安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在制作技术,产品的数量、品种、质量,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都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

    制瓷业迅速崛起

    北宋时期,瓯窑以品种繁多、制作精湛和釉彩淡雅晶莹而负盛名。在其影响下,瑞安制瓷业迅速崛起。金柏东《瓯窑探略》指出:“瑞安县境内飞云江下游沿岸的窑址以它为楷模,并得到迅速发展,在潮基以下,潮基港与飞云江夹角地带(涉及四个乡,约36平方公里)形成较大规模的窑址密集区。”考古发现,主要遗址有3处。

    上瓷窑青瓷窑址

    位于陶山镇寺前村村后山坡上,窑址堆积层散布很广,面积约8000平方米,因耕种翻掘,破坏程度严重。属瓯窑瓷系,生产年代为五代后期至北宋间,产品以民间日用瓷为主,器物以碗为主,此外有碟、杯、盆、罐、壶和瓶等。釉色以施青灰、青绿居多,釉层匀薄光亮,一般内外满釉。胎骨坚细,色灰白。碗类中纹饰有刻划团花及水波、卷草纹等,大多素面。壶类以喇叭口、瘦长颈、长流、瓜棱腹,圈足为主。器物均匣钵正装叠烧。匣钵扁圆形,内呈漏斗状。垫圈、垫饼、支座形制多样。

    大团山青瓷窑址

    位于陶山荣垟村,保存较完整,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废品堆积层最厚处达4米。属瓯窑青瓷系统,生产年代为北宋,产品均为日用器皿,有碗、盘、罐、瓶等,碗类数量较大,器形具有碗壁弧度小,矮圈足和圈足外撇等特点。胎质坚细,呈色灰白。施满釉,大都开冰裂纹,釉色有青灰、青黄等,釉层薄,均净明洁。纹饰:碗类碗心划团花,内壁篦划花卉纹,其他多素面花纹;罐类外壁划莲瓣纹,莲瓣肥硕;瓶类肩颈部设有双系,腹部划瓜棱纹。窑具有垫圈、支座、匣钵。匣钵皆扁圆形,内呈漏斗状。器物均匣钵正装叠烧。该窑是瑞安古窑址中保存较完整的龙窑,外形明显,堆积丰富,具有考古发掘价值,是研究北宋时期瓯窑规模和瓷器制作工艺的主要依据。

    外三甲窑址群

    梅屿外三甲村三甲山窑址于198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此后经多次继续调查,至1996年初止,发现在三甲山南坡上分布4处宋代青瓷窑址。窑炉依山而建,周围散布大量产品、半成品、废品、窑具等遗物,范围计近5000平方米,堆积层在地表0.3米—0.5米以下,厚度在1米左右。采集的产品有碗、盘、杯、盏、壸、罐、钵、瓶、粉盒、香炉等,前后期质量相差较悬殊。前期胎质细密坚硬,呈灰白色,大多通体施釉,釉色淡青或绿色;后期胎质粗疏,釉层薄,呈青绿或青中泛灰,多施半釉。纹饰有刻划团花、缠枝花、双螺、花鸟、云气,外壁刻折扇、箆梳纹。瓷、罐为瓜枝腹。窑具有匣钵、垫座、垫托、垫圈、垫饼、垫柱等。外三甲窑釆用漏斗形匣钵仰烧、叠烧与直接置于垫座烧制三种方法,介质有垫圈、垫饼、垫柱与石英砂粒及泥团。根据该窑产品的器形、装饰艺术以及烧制方法的特征,认为该窑为宋代青瓷瓷窑。该窑址1989年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造船业和建筑业

    北宋时温州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这给瑞安造船业的发展带来契机。许景衡《飘然斋记》曾称:“兄少明倜傥有大节,久不遭时乃浩然有江湖志。所居瑞安,别业横塘旁,属于西山,要皆山水之国。俄而乘舆,则鼓棹浮游而去。然每恨孤篷短艇,低回龌龊,不足为游览之观。一日,召工师刳大木以为舫,其修长十丈,而其博十之一,可行可踞,廓然如坐大庭广厦之上,寒暑莫为窘而风雨不能迫也。于是自号飘然斋,设疱壸床几其上,朝暮往焉。”许景衡是北宋后期瑞安人,从他的叙述中,可见其时瑞安已能制造大型画舫。

    宋刘锡《四明续志》云,南宋宝佑间(1253—1258)朝廷行义船法,征调明、温、台三郡民船防海。温州四县共征民船5083只,桅杆一丈以上1099只,一丈以下3984只。其中瑞安县982只,桅杆一丈以上169只,一丈以下813只。说明当时瑞安造船业是比较发达的。

    北宋时期瑞安建筑业已将石材广泛应用于交通设施、水利工程、井塔墓殿的建筑之中。比较突出的例子有仙岩寺慧光塔、观音寺石塔、新江垟坑石塔、林垟石桥、沈岙祠堂石桥等。

    仙岩寺慧光塔

    秀丽挺拔的仙岩寺慧光塔,凌空耸立,风姿绰约。它建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至庆历三年(1043),历时十年。慧光塔为楼阁式塔,塔分7层,高42—43米,塔心内有盘梯可达顶层,塔内供奉佛经等佛教文物。该塔的建筑显示北宋时期瑞安建筑业的高超水平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原塔毁于1966年文革初期,现塔为今人重建。

    观音寺石塔

    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的观音寺石塔,位于城区周湖万松山麓。该塔用叶腊石岩雕刻构筑,仿木构楼阁式。原高七层,各层宽度相同。塔身一至五层做法一致,在各个平座上立倚柱,上置转角斗拱一朵。塔身用柱分成三间,明间刻出壶门,次间雕刻佛像。阑额上施七朱八白,施补间斗拱一朵。第六层塔壁不分间。腰檐出檐较深,坡度平缓。须弥座束腰上雕壶门,底部圭脚做法。全塔尚存题记68条,浮雕佛像472尊,千姿百态,各具形相。该塔对研究北宋时期建筑和佛教雕刻艺术均有重要参考价值。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垟石桥

    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5)的林垟大桥,位于林垟大桥村,东西向跨架大桥河上。三孔,梁式石结构,跨度11.6米,桥面阔1.6米,中孔长4.2米,东西两孔均长3.7米,各孔均铺桥板石四条,桥板石阔与厚均为0.4×0.23米。东西两孔桥板石上面,又铺有石阶七级,形式独特。中孔桥板南北侧面刻有题记,南为“时乙酉祟宁十一月十五日己酉日建” ,北为“吴三十九娘奉答四恩三有造此桥” 。桥墩每缝立方形石柱四根,有侧脚。此桥建筑年代明确,保持宋代原建风格,造型优美,是研究温州水乡桥梁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还有建于熙宁四年的新江垟坑石塔,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的沈岙祠堂桥等,都显示出北宋时期瑞安石建筑的进步。

    北宋时期瑞安砖塔建筑技术也达到较高水平。

    东塔

    乃广福寺藏经塔,位于瑞安城区小东门,故名东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7),青砖砌筑,仿木楼阁式。平面呈六角形,五层,高17米。各层每面分三间,中间开门或设佛龛,前设平座及勾栏。塔身遂层收分,出檐较大。整体风格古朴,虽经明代整修,仍保留宋代结构和特征。它为温州现存宋代典型砖塔建筑,对研究我国砖塔建筑技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2005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五水共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广 告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汀田新闻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议事厅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实验室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戚公继光平倭纪念碑
北宋瑞安制瓷业和建筑业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北宋瑞安制瓷业和建筑业 2014-8-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