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之事
■张鹤鸣
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年轻人酷爱创作,写了一篇小说,投寄给许多报刊,结果大失所望,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完璧归赵”。年轻人一怒之下,突发奇想:把自己的大名换成当时炙手可热的大作家赵树理,稿子一字未改,投寄某刊物。
很快,“大作”刊登了。不仅刊登了,而且还发在卷首,加上编者按语。编辑部受宠若惊,衷心感谢赵大作家为小刊物赐稿。样刊和丰厚的稿酬很快寄到赵树理手上。他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大众化的风格,很有影响。
赵大作家一头雾水:我什么时候给这家刊物寄过稿子?我什么时候写过这篇小说?他仔细阅读了这篇冒名的烂稿,气不打一处来,立即严厉地把编辑部大骂一通:你们有没有水平?有没有脑子?这么一篇冒名的烂稿,你们也会相信是赵树理的新作?
于是乎,查到了“肇事者”。冒名的年轻人向赵大作家和编辑部赔礼道歉,编辑部让当地有关部门对其严加管教。年轻人反倒因此出名了,最倒霉的应该是编辑部了,一方面要向赵大作家深刻检讨,一方面要向广大读者鞠躬致歉,并宣布刊物收回,当然,不可能真的都能收回。
冒名事件透露了某些编辑发稿的奥秘:名作家的稿子,不管好赖都发;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不管多努力都难登大雅之堂。记得《人民文学》一编辑曾经说过,全国寄过来的稿件多得不得了,怎么看得过来?一般只看一下作者名字,该留的留下,其它每天2麻袋拉出去烧了。有多少作者还在苦苦等待消息,其实稿子早送到垃圾场化作灰烬了。
因此,有些人就投机取巧,挖空心思盗用成名作家的笔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果然给自己捞到不少好处,却给别人带来莫大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