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9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头堆砌驳坎,种植水生植物,修建围堰洗河
讲专业、重方法,科学治水更能出成效
陈岙河的生态驳坎(见习记者 陈立波)
石岗河河岸的裂缝(记者 黄国夫)
凤士河的水生植物“滤床”(记者 黄国夫)
寒坑浃河水被染黄(记者 黄国夫)

    石头堆砌驳坎,种植水生植物,修建围堰洗河

    讲专业、重方法,科学治水更能出成效

    ■记者 黄国夫 实习生 赵洪武

    五水共治

    建设美丽

    浙南水乡

    怎样的驳坎更能美化环境,怎样才能更快修复河道生态,怎样才能把河道洗得更干净?

    当前,“五水共治”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让治水工作更有成效,让河道环境更美丽,是每一位市民关心的问题。讲专业,重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治水工作,更能出成效。

    石头堆砌的生态驳坎

    既美观又净水

    [案例]

    “这是我们正在修建的生态驳坎,和传统的泥浆勾缝驳坎不同,生态驳坎不仅看上去更加美观,对水质也有好处。”8月22日,陈宅村村委会主任陈建新在陈宅村公园内,指着新驳坎的河岸高兴地说。

    这个生态驳坎有100多米长,由形状不一的石头堆砌而成,沿河岸形成一个一米多宽的景观带。石缝间还长有野草野花,绿意盎然。

    用同样方式建造驳坎的还有陈岙村。

    2005年,陈岙河驳坎时,用了当时最流行的泥浆勾缝方法建造。

    “我们村依山傍水,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原本的驳坎在这美景中显得很突兀,跟我们发展观光旅游的理念相冲突。”陈岙村党支部书记陈众芳说。

    在经过大量的考察后,2012年,陈岙村“两委”决定用石头堆砌的方法重新建造驳坎。

    “每一块石头的堆放都很讲究,尽量使驳坎显得清新自然,一共用掉了2万吨石头。”陈众芳介绍,现在陈岙河下游也即将驳坎,仍旧采用石头堆砌的方法。

    点评:

    尤寅龙(塘下镇治水办主任):传统泥浆勾缝驳坎的方式会导致河水与河岸的泥土相隔绝,水生植物无法在河岸生存。而驳坎用石头堆砌,使水环境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能促进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提高河道的净化能力。

    用水生植物净化河道

    案例:

    经过104国道线凤士桥段,人们会发现凤士河中有5个种满水生物的“滤床”。这些“滤床”由凤士村打造,利用了环境生态治理新技术,不仅净化水质,也扮靓了河道。

    凤士河也称凤山河凤士段。凤山河长约3000多米,从上游驮山开始,贯穿整个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最后汇入主塘河。凤士河位于整条河的中下游位置,位于104国道线边,离塘下高速出口不远,是塘下北大门第一条进入视线的河流。

    “河内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比较多,虽然两岸的驳坎都已经修好,河水也很深,但水质一直都不大好。”凤士村村委会主任陆友洪说。

    今年3月的一天,陆友洪在市区瑞中附近看到河面上种着很多水生植物,一打听,原来这些植物可以净化水质,这让正为净化水质发愁的他有了灵感。陆友洪很快就找到瓯海的一家绿化公司,4月下旬,5个用水生植物组合成的长10米、宽5米的“滤床”建好了。

    “这个‘虑床’对水生植物的要求挺高,它们需要极强的生命力和净化能力,最终我们从江西找到了水菖蒲、水莲等水生植物。”陆友洪介绍,这5个“滤床”花了近20万元。

    “滤床”建好至今,取得了显著的净水效果。陆友洪说,村里还计划在河道两侧各种上2米宽的水生植物,更好地发挥净化作用。

    点评:

    尤寅龙(塘下镇治水办主任):水生动植物是河道最有效的净化剂。近几年来,由于河水污染,水生动植物减少甚至消失,导致河道修复进展缓慢。通过在水中人工培育水生动植物,可有效恢复水生态,提高河道的净化功能,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规范作业防止塌方

    案例:

    近日,记者在石岗村发现,由于发生塌方,石岗河洗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石岗河总长800多米,由于附近居民乱扔生活垃圾,近几年来河水质量变差,是塘下镇需要整治的31条黑臭河之一。

    7月底,石岗河开始河道整治,采用了截水冲洗的方式。然而,洗河工作才刚刚开始,河岸就出现了塌方事件。

    “最早塌方的只是一小块地方,面积并不大。之后河岸开裂的情况逐渐严重,出现了50多米长的裂缝。”石岗村村委会主任黄声哲说。

    在现场,记者看到,整个河岸向下塌陷,裂缝最深处有三四十厘米,从远处看,河岸向外凸出。

    黄声哲介绍,出现塌方后,他们立即停止了洗河工作,同时在水中打桩,巩固河岸,将岸上的石栏杆拆除,减轻河岸负重。

    据了解,自塘下镇开展“五水共治”以来,河岸塌方事件已累计发生3起。

    点评:

    尤寅龙(塘下镇治水办主任):很多河道在驳坎时,一味地向河要地,导致河道变窄,抗压能力变差,存在塌方的危险。今后,在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时,要由水利站进行断面监测,规范洗河作业,加强人员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发生。

    修建围堰分段清洗

    案例:

    8月初,正在清淤的寒坑浃突然变成了一条“黄河”,且因清理后的污水直接冲刷到下游的霞林河里,导致霞林河发黄。

    事发后,镇治水办、海安办事处、环保、水利等部门多次查看现场,寻找原因,最终发现施工队在清理河道时,直接用淤泥泵将泥块打碎,导致河水变黄。

    经过多部门商讨,寒坑浃清淤工程重新拟定了方案:增加围堰,将寒坑浃隔成三段清洗,将需要处理的淤泥集中在其中一段处理,污水过滤后排放在围堰内,等清淤工程竣工验收再将围堰拆除,让河水流通。

    此外,海安办事处还组织工作人员排查沿岸涉水企业,发现8家企业存在偷排或漏排现象,给予断电整改处理。目前,已有3家企业完成整改。

    点评:

    尤寅龙(塘下镇治水办主任):目前我们的洗河方式还比较单一,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导致作业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今后,在洗河前,需要仔细探勘河道污染状况,制定出符合该河道整治的方案才能开始作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事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讲专业、重方法,科学治水更能出成效
瑞安日报 今日塘下·新塘下 00009 讲专业、重方法,科学治水更能出成效
2014-9-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