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三镇:镌刻着大海的年轮
■宋维远
场桥、海安、梅头(现龙湾海城)是濒临东海的三个相串联的集镇。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东海的浅海滩涂。而今,东海海岸线已经从它们的身边向东退去三四十公里,而且还在继续东退。不过,在它们身上,东海却深深地镌刻下自己的年轮,人们到这里,随处可以触摸到东海的文化脉搏。
场桥,东海给取的芳名
场桥这个小集镇的形成,得归功于海盐,海盐的原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场桥煮盐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千多年前的北宋。“二十五史”之一的《宋史·食货志》一章中载:“双穗场,在(安固)崇泰乡五都场桥”。说明场桥地方在北宋时已有一大片盐田,还有许多“世袭”的垒灶和煮盐的盐民。盐税历来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所以从北宋起官府就在这里设置专门征收盐税,管理盐民,储运、贩卖食盐的官署——双穗盐场。场桥的场,就指盐场,桥指居民聚落,盐场必定靠海煮盐,那么场桥地方就紧偎在大海的身旁了。
场桥地方有几个村庄的名字也是大海给取的芳名:如“浦桥村”,“浦”是海滩海涂上自然形成的泻湖(河),经盐民们人工开凿后,一可在涨潮时引海水到盐田蒸发、煮盐;二可引西边下流的山水入海,浦也称沥或浦沥,在浦沥上架桥便利居民交通,以桥名村。再如“埭上村”,“埭”,瑞安人称较短的海堤为埭,几段埭相连接成了海堤,瑞安习惯称堤为海塘或塘。有了埭、塘,便可东挡风暴裹挟海潮侵袭民居、盐田。“上”是旁边或西边的意思。那么埭上村必定位于海堤的西边了。今埭上村还留有双穗盐场原先储存堆放海盐的盐库,俗称盐厫,与附近上世纪40年代建的盐工子弟学校旧址,都是双穗盐场留下珍贵的遗迹。今人站在盐厫门前,对着古浦沥上的流水,肯定会深切地感受到大海的脉搏了。又如“上灶村”,“灶”,当然指煮盐的盐灶。“上”与埭上的上同义。海水逐年东退,第一批盐灶在西边,以后几批盐灶随盐田东移而下(东)迁,这里便成了居民聚落。
海安,凝聚着祖先的梦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在东南沿海筹建一批防御倭寇骚扰、掳掠百姓的卫、所。海安守御千户所是其中之一,海安还造了城池,屯兵1200多人。它的上司是温州卫(屯兵12000多人),下辖7个寨堠。
海安所只是个海边的小村庄,叫徐村,建所后取名“海安”,其意愿当然十分明显,就是与全国百姓一样祈望“海晏河清”,即沧海波平,时和岁足,黄河水清,天下太平。海边人当然特别希望海贼和海涛不再害民。但老天爷偏偏与人作对,海安建所后不久,在明嘉靖三十一年到四十二年(1552-1563)的11年中,多次受到倭寇大规模的攻城、掳掠,百姓灾难深重。
此前,明朝永乐皇帝派出了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航海船队,由郑和率领,7次东出东海,南下南海,途经东南亚诸岛屿,跨越印度洋,进红海,到达非洲的东岸,一路扬威海外,与番邦交好。谁会想到具有如此强大航海实力的明朝,150年后,自己境内沿海地区普遍遭到倭寇的掳掠,只能被动防御。其实,郑和船队第7次回国后,明朝就从“面海”退至“背海”,任凭倭寇盘踞海岛,在沿海为非作歹。到了清朝甚至推行闭关政策,在沿海实行“海禁”,在漫长的海岸以内制造无人区,禁止民间片板出海,强迫渔、盐民内迁。
当时双穗盐场在场桥的场署也被迫西迁至海安所城内。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航海船队、舰队迅速发展,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游弋无阻,掠夺殖民。直到郑和下西洋600多年后的21世纪初,我国人民海军的舰队重新驰骋海疆,远赴非洲亚丁湾沿海执行护航,搜索马航失联班机,与俄、美等国海军舰队一起在大洋里演练,备受世界瞩目。最近,李克强总理访问希腊时提出“面海则兴,背海则衰”的名言,中国正在洗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间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耻辱,正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征程,我们祖先“海晏河清”梦想,将在我们这几代人手中实现!
梅头,大海的头角
梅头在海安、场桥东偏北的海边,有一群小山称梅岗(前岗、后岗)、长蛇山、老鼠山、前山等,均属大罗山的入海余脉,古来是海滩或海岸通陆地的要津,行政上曾设置瑞安县衙的派出机构——巡检司,还筑过城,到清朝改设寨城,从周围一些村庄的地名看,如埭头、屿门(岛屿之门)、上涂(海涂)等,它们与大海的缘分就更显得亲密了。
但这些小山上历来都很少看到有种植梅树的史料,那么“梅”从何来呢?有人戏说,这里是温瑞平原与东海的交接处,是天涯、地角、海之头,是温瑞平原的“好望角”,是温瑞平原“面海”的台阶。正因为是海之头(边),历来大海的怒涛经常从这里涌向陆地,使百姓受灾。“海”属水,在五行中能克水的是“木”,如把海这个形声字的声符水换成木,就成了另一个形声字“梅”。梅,一是可以克水,制服海涛,使之波平和靖,二是可以祈福,中国古代一直有“梅开五福,竹庆三多”的说法。于是海头变成了梅头了。这当然是一种戏说,属于“无稽”之谈。但从百姓的祈望角度来思考,也代表了一种愿望。
微信公号“人文瑞安”,扫一扫,加关注。欢迎来稿:81297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