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遭遇成本阵痛到实现30倍增产
恒森光电“照亮”LED转型路
■记者 项乐茹/文 见习记者 王鹏洲/图
在LED产品席卷全球,取代传统照明产品成为主流光源时,转型已成为传统照明企业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作为瑞安老牌的传统照明企业,位于经济开发区的浙江恒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站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面临着霓虹灯市场日益萎缩,LED产品生产成本高昂、技术尚不成熟等困境,恒森光电还是迈出了转型的步伐。他们明白,转型,不仅意味着痛苦,还意味着机遇。
LED“接棒”霓虹灯
上午9时30分,恒森光电总经理周洪伟进入办公室,习惯性地开灯,但他的灯和别人不太一样。“灯罩里面贴了四条LED灯带,还能变换颜色,都是自己公司研发的。”周洪伟说。
1990年,周洪伟的父亲创办“恒森光电”的前身——市华星霓虹灯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规格的霓虹灯。“上世纪90年代初,大街小巷都装霓虹灯,它代表着城市的繁华程度。”周洪伟说,父亲经营的公司很快走上轨道,他从学校毕业后,也进入了公司。
然而没过几年,照明市场上出现新动向。由于与市场紧密接触,2000年,周洪伟和他的父亲第一次看到LED。“当时市场上的LED,都是从欧美或者日本市场进口的,价格比普通霓虹灯要贵3倍左右。”
和成本差距相比,周洪伟看到更多LED的优点。“LED虽不像霓虹灯的样式多,但具有省电、亮度高等特点,相同的照明效果,LED产品至少能省电三分之二。”周洪伟以同等亮度的传统灯泡和LED做比较,一盏3.5寸的灯泡用电规格为15瓦,而一盏LED筒灯则只需3至5瓦。
周洪伟说,虽然LED的生产成本高,前期投入大,但比霓虹灯安全稳定,后期更节电,市场需求量大。LED技术日渐稳定后,霓虹灯市场大大萎缩将毫不意外。于是,他渐渐将目光放在了LED转型上。
转型遭遇成本之痛
转而生产LED,意味着原有霓虹灯的生产线全部派不上用场,这块巨大损失不说,LED设备还需重新购置,生产技术也要引进,一切等于从头再来。此外,虽LED代表照明市场未来趋势,但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LED生产的专利技术大多由国外企业掌握,生产成本大大超过周洪伟的预期。
周洪伟想从生产LED灯泡开始。他跑到市场上一看,一个霓虹灯泡的制造成本约0.02元钱,而一个LED灯泡则需要0.2至0.3元,足足10倍之差!“引进一条生产线就需100多万元,这种生产线至少需要10多条,光设备投入就高达1000多万元。”高昂的设备成本让周洪伟转型的步子有些局促。转型,遭遇了成本之痛。
然而,LED的潮流推着企业往前走,不转型则意味着淘汰。2002年,恒森光电第一条LED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
可成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为节约生产成本,他们一度走上弯路。周洪伟说,转型生产LED不久,他发现市面上有厂家生产中用铜线焊接LED芯片,生产成本比用金线焊接要低一半。这让周洪伟“如获至宝”,也开始用铜线焊接LED。
让周洪伟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批铜线焊接的LED出厂检验时,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大批LED灯泡亮不起来,这让他傻了眼。
“铜线长期曝露在空气中会氧化,焊接时容易出现假焊故障,而金线与芯片焊接的熔点更契合,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周洪伟说,当时一心想着把成本压下去的他,忽略了生产中的质量把关。最终,这一批次的LED灯泡全部报废,损失近200万元。
1000米到3万米的30倍增产
有了之前的教训,周洪伟转变了策略,LED灯泡外包给其他厂家,自己则将重心放在LED核心技术产品——贴片加工上。
在恒森光电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正在生产中的LED贴片灯带。一个个如小拇指盖大小的LED灯珠,通过贴片机的高速喷头点在线路板上组装成灯带,再由工人调试检验。周洪伟介绍,一条一米的灯带上装有180颗LED灯珠,仅仅一条就非常亮,通常用作装饰照明。除此之外,恒森光电目前还生产彩虹管、筒灯等LED装饰照明灯具。
“这种灯带企业现在每天能生产3万米,而起初只能生产1000米。”周洪伟说。原来,企业LED产量不高一直是恒森光电的困扰。一方面,LED的生产成本较高,无法大笔投入生产;另一方面,生产设备、技术的滞后也让恒森光电只能接些小批量的单子。
在生产车间内,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台LED彩虹管灯串的焊接机器。机器一旁没有工人,看上去好像两三个齿轮相互衔接,犹如“机器人”一样,从灯珠进入焊接,再串联在灯线上,四五道程序全部自动完成。
“这是我们发明的彩虹管焊接机器。”周洪伟说,以往焊接工序纯手工操作,同样的生产环节需10名工人且出货量极低,一天只能生产1条LED彩虹管。想扩大规模就要增加工人,当时厂里工人已多达四五百人,如果再增加工人,人工成本就难以承担。
必须机器换人。周洪伟找来技术人员,研发焊接机器。如今,通过转型,两台机器只需要1名人工放料,一天一台机器能生产10条彩虹管,是人工的10倍。周洪伟还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对各项生产工艺及产品进行研发。技改后,恒森光电生产的LED 技术更趋于稳定,并成长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随着国内LED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恒森光电迎来发展春天,如今每天产能是起初的30倍,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去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
“下一个目标是LED智能化。”周洪伟为记者演示,他拿起一个遥控器,就可以随意控制办公室内任何一盏LED的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