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多深,梦想就能走多远
教师生涯中那些难忘的事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人生旅程上,老师丰富着我们的心灵,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我们对老师的歌颂永无止境,而作为一名老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师生涯呢?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倾听不同年代的老师执教生涯中那些难忘的事儿。
安贫乐教无怨无悔
退休教师 池仁学
我于1963年参加教师队伍,一直到2004年退休,退休后又在民办学校干了十年。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师生的那种安贫乐教、乐学的情景,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雷锋活动热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蔚然成风。初为人师的我,在这种大环境的感染下,自然毫无怨言地工作。当时教学条件很差,老师手中只有一本教材和教参,学生所有作业的标准答案、期中期末的复习提纲、试卷都由老师自己编写,自己刻印。记得有一位老教师每天上班几乎都背着文书包,包里装着的全是刻印用的蜡版、蜡笔、蜡纸。除了干好本职外,我晚上还要为成年扫盲班上课,寒假要配合公社做好春节宣传,暑期要参加支农劳动。平时稍有空闲,就要去家访。一学期下来少则四五次,多则十几次。由于经常家访,联系密切,至今我仍能讲得出第一届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地址以及家访的情景。面对这么艰苦繁重的工作,我领到的报酬是每月26元。但不知怎的,我却感到非常满足,这大概就是我的教育情结吧。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新华中学任教的那段岁月。那时候,全校150多名学生,6位教师,挤在上戴村一座不到500平方米的旧庙里。阴暗的教室,潮湿的泥地,破烂的凳桌,师生每天上下班步行4趟约2个钟头,教师还被戏称为“臭老九”。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几个老师依然积极自觉地履行职责,学生们依然认真刻苦地完成学习任务,并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支农义务劳动以及社会宣传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这些学生中,后来竟涌现了一大批社会精英,其中有在中央重要部门担任要职的,有在市、镇党政机关里担任领导职务的;有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企业家,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非凡业绩的实干家。每当谈到在上戴庙的那段时光,我便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惊叹与深思:艰苦磨砺人啊!
回顾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一种信仰,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乐贫乐教,执着地去追求、去奋斗。教师也只有在这种价值观的支撑下,才能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凭良心教书,做到终生从教,痴心不改,无怨无悔。
儿童初心,惊艳我的师者年华
塘下实验小学 戴海棠
心爱的耳环上掉了颗红豆大小的黑珠,我赶忙寻觅。“老师,你在干什么?”“老师,你找什么呀?”“老师,珠子长什么样?”“老师,我帮你找?”……孩子们见状,非常热心地帮忙:一个一个的在找,三五成群的在找,找珠队伍竟然越来越壮大。我思潮起伏,戚然动容,对孩子们说:“没关系的啊,不用找啦。”一向听话的他们此时“置若罔闻”。片刻之后,找珠未果的轩询问:“戴老师,你刚去过哪些地方?”我确定就餐之前左耳环是完整无缺的,就是从食堂到一楼办公室之间,遗失黑珠。孩子们自动分散,办公室这边一圈人,食堂那边一圈人,甚至连我没去过的楼梯上都有孩子低头细寻的身影,找珠范围居然越来越拓宽。我心潮澎湃,眼眶湿润,朝孩子们喊:“真的不用找啦,没关系啦!”他们的聪慧,他们的专注,他们的执着,汇成我眸中最迷蒙最迷人的景致。“找到了!找到了!”鑫欢呼雀跃。黑珠被她捧在手心,在我心中不断扩大,扩大……“再见”中,摆手中,孩子们云散风流般,我,还没来得及说谢谢呀。
这段记忆被我珍藏、呵护五月有余了——小学教师这份职业,馈赠我们犹如和璧隋珠的儿童初心——至善至纯。“儿童”两字,有着与生俱来的美,足以抵制浮躁与喧嚣,安顿我们的灵魂:素年,静笃,清欢。披上童心满缀的蜜意盔甲,师者仅为钟灵毓秀的城池冲锋,绝无怨尤。
这些孩子是我在塘下实验小学执教语文的前任和现任两个班级学生,最大的不过二年级。然而他们的童心里饱涵尊师爱师,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传承。报李投桃,师者誓约:亦要惊艳生者的年华。
用画笔渲染心灵
塘下镇第二小学 谢爱玉
岁月流逝,倏忽十年。十年的时光荏苒,我用手中的画笔和孩子们一起描绘着多彩的世界,虽有辛苦,更有欢欣。
记得6年前,为了让农村有兴趣特长的孩子享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学校组织了美术和陶艺社团,我成为社团的辅导老师。开团那天班级挤满了学员,但我无从筛选,因为每一位学生在我眼中,都像一朵朵五彩艳丽的鲜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那天有这样一个学生,刚来到社团的她,衣衫破旧,头发蓬乱,同学疏远她,但腼腆自卑的她眼神却充满渴望。于是,我不断鼓励她:“有进步!”、“继续努力,真棒!”。在我的“特殊照顾”下,她慢慢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从开始笨拙地拿着画笔死板临摹,到后来胸有成竹自信勇敢。我不敢想象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只知道通过画与话的交流,她逐渐在改变!她的班主任欣喜地告诉我:“这孩子上课会举手发言了!”“爱干净了,还当上了劳动委员。”“经常看到她埋头画画,说要当美术老师呢!”……尤其令我没想到的是,当年成绩平平的她,几年后却考上了市十中!当这个孩子来信报喜时,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为学生成长而欣喜。我不敢想象,假如当年筛选时我拒绝了她,会怎样……
还记得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市里组织的艺术节和科技节,为了让这些毫无绘画基础的农村学生能在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作为学校惟一的美术教师,我在自己办公室里摆满桌椅,腾出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开始了漫长的赛前训练。绘画、剪纸、设计、篆刻、书法……不同的孩子,都要区别对待。有一年在“招募自愿者”时遇到这样一个孩子,说实话,他的绘画水平很一般,但是参与热情非常高。每天课间课后主动出现在我办公室,每次都缠着我问这问那。“老师,我画的怎么样?”“老师,您再帮我看看。”“老师,我能获奖吗?”我实在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总是“违心”地告诉他画得很好,并给了他一个学校的奖次。后来,他读高中时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谢老师,感谢您用一颗善良的心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让我学会了感恩这个社会……”我想,我付出的是一份爱,但收获的却是更多!
这些平凡的小事,每一位为人师者都曾经历过,虽然平淡,却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鼓舞着我和我的孩子们循着光明的方向,不断拾取沿途灿烂的风景!
记者 陈绵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