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管道铺设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一个堪当重任的年轻团队
贾建武和他的
小伙伴们
瘦瘦的身材,黑黑的皮肤,以及那不善言辞青涩的样子,贾建武给人一种仿佛还是在校读书的工科生的错觉,很难想象他已工作7年,并带领着一支团队。
“我们充当着施工队和监理的一个衔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把它汇总起来反馈给领导,像是一个纽带,架构起施工、监理、设计、业主间沟通的桥梁。”别看这纽带的中间环节并不起眼,而它所要承担的任务却相当繁琐。
目前,这支团队主要负责江南污水处理厂和江南污水收集系统工程,伙伴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赵剑锋负责江南污水处理厂的工程事务,贾建武、林黎洲、曾向阳、王舒浩4人各自负责一个标段,各标段同时进展,多点开花,确保工程进度按期完成。
他们不仅要做工程前期的众多审批手续工作、政策处理工作,还要对工程进行全程监控,并将工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反馈给上级,上级下达指示后再由他们下工地解决,可以说是既做内勤又做外务。
“一周五天,我们大约有三四天是在工程现场的,有时候为了赶工期节点,加班加点是必须的,住在工地现场也很正常,”贾建武说。
■记者陈艳 实习生彭丽明
“我们的工程就是从管道的建设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把整个排污系统连接起来,为市域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提供硬件设施。”贾建武这样概括他的工作。在贾建武的工作记忆中,要想找出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还真不容易,他说,“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很多都是重复的,重复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事,时间过了它就平淡了。”
在市给排水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工程科这支平均年龄才28岁的年轻团队。5个人的办公室里,采访当天只有2个人在,其他人都去工程现场了,而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
政策处理是每个实体工程都会遇到的难题。江南污水收集系统共有8个标段,3座泵站,管线总长约22.4千米,管线铺设任务是整个工程中最初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牵涉到的沿线村民不计其数。如何安排赔偿,如何进行沟通协调,成了贾建武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贾建武团队总是积极想办法。他们的理念是:“只要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一起研究并尝试了几种可能的方案后,及时调整原定的工作方向。“在工程的进展中往往有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采用的政策处理方法是边做工程边处理。”面对政策处理的难题,贾建武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经验。
他们在充分依靠镇街和村两级干部协调工作的同时,一头钻进村民家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宣传污水治理情况,取得村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大大加快了政策处理的速度。
“我和小组成员每天一早出发,在工程周边跑,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晚上也要泡在村里处理事情。”贾建武说。正是团队这样的韧劲,使得政策处理一点一点地突破和推进。
这个年轻团队,为帮助飞云江南岸早日实现污水处理的梦想,挥洒着智慧,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曾为了方案在工地住近3个月
2013年夏天,为了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坑支护方案的通过,他们曾一连论证了三次,前后共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谈到这次工作经历,作为当时工程负责人的赵剑锋可是花了很大心思,“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地处阁巷围垦区,现场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极大,每次会议就是把方案优化,在一次次讨论中,逐渐把它做到最合理,确保万无一失,不容风险存在。”
“当时的数据要随时监测,土质、水位等数据一旦出现问题,要立刻通知各方进行分析,要不然容易造成塌方,项目就白做了。”赵剑锋说,“论证这个方案的时候,基本上每天很早就要在现场监工,一直到晚上很迟,那几个月很少回过家。”为了论证方案顺利通过,赵剑锋就这样凑合着在工地的简易棚里住了近3个月。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他每天顶着火辣的太阳去工地巡查,再带着一身的汗味回来,等这个方案终于敲定的时候,天气已逐渐凉起来了。
贾建武和他的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