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屿河岙村是瑞安黄氏发祥地
均为江夏郡黄香后裔,太尉后裔约占三分之二
河岙村榕树下休闲处
翻看族谱

    马屿河岙村是瑞安黄氏发祥地

    均为江夏郡黄香后裔,太尉后裔约占三分之二

    ■记者 孙伟芳 文 见习记者 王鹏洲 图

    《三字经》里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黄香孝敬父亲的事迹。黄香就是江夏黄氏的大始祖。至于瑞安黄氏始祖则是太尉黄孟乾。上溯到1100多年前,江夏郡黄太尉之子黄进显最早迁徙到马屿河岙村。

    日前,在瑞安市江夏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黄宣高、黄庆丰、黄选坚等人陪同下,记者一行人来到马屿寻访黄氏的今生前世。

    马屿高楼均建有太尉祠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闻着泥土的气息,令人心情舒畅。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田地,黄宣高指着四周空旷之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马屿河岙瑞安黄氏的发祥地。”

    话说唐末群雄并起,风雨飘摇。黄氏本是世居淮阳的望族。黄孟乾,字秉元,7岁诵史书,即知大义,弱冠博古通今,官少监,荐升福州刺史,从淮阳迁居福州长溪,不久改封为太尉。黄太尉忠肝义胆,终守臣节。逝世后,民众怀其德,建祠奉祀。其时,本为造反者头领的王审知,羽翼渐丰,图谋割据,占领福州。于是,黄太尉的子孙们只能避祸远走他乡,打算前往治安形势稍稳定的吴越国。

    唐朝和五代交替时期,黄太尉的儿子黄进显带领兄弟和族人共计47人,浩浩荡荡从福建长溪迁徙到马屿河岙。但见这里依山临水,风光秀丽,遂决定留下定居。

    在安定妥当后,黄进显率领族人,在圣井山麓的河岙底山边,选一风水宝地,兴建了一座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黄太尉祠。

    天有不测风云。在宋乾道二年(1166),瑞安遭到强台风侵袭。据《瑞安县志》记载:“海溢,飓风夹雨,拔木飘屋。潮退风回,浮尸蔽川,存者什一。”劫后的河岙村,疮痍满目。太尉祠被山洪冲垮,遗迹难寻。其后重建家园,历时数年之久。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如今,河岙村的黄姓人家所剩不多,仅有26户,100多人。

    另据黄庆丰介绍,高楼有座太尉祠,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几经修建迄今仍在。经考证,高楼太尉祠和马屿河岙太尉祠血脉绵延,是同宗同族同根。大约在宋初时,太尉公的第三、四代后人,从马屿迁移到高楼。

    元画家黄公望为宗谱写序

    当天晌午时分,我们来到马屿冯桥村、黄太尉的36世后人黄鸿辉老人家中,见到其家藏的一套黄氏宗族老谱——《安固下桥黄氏重修宗谱》(以下简称《下桥谱》)。该宗谱在宋元明清四朝经多次续修,历经岁月的磨蚀,页面已有些残缺不全。

    翻看着一页页发黄的宗谱,我们找到黄公望的名字,有点小激动。

    黄公望(1269—1354),名列元代四大画家之首。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荣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画之一。此画分成两部分,分藏于大陆和台湾,后经有关人士努力,于2011年合璧展出于台北,轰动中外画坛。

    一直以来,关于黄公望的籍贯众说纷纭,有杭州说、松江说、衢州说、常熟说、永嘉说、富阳说、徽州说、莆田说等。而在这本《下桥谱》开头,就有一篇黄公望在古稀之年所写的《宗派序言》,其中自称“十三世孙公望”,这充分证明黄公望应是原平阳、今瑞安(因行政区划变动)人。

    “常熟曾有人找上门,声称黄公望是常熟人,却拿不出宗谱。于是,我们翻出《下桥谱》一看,对方就哑口无言了。”黄鸿辉自豪地说。

    黄公望在《宗谱序言》中写道:“历数传,家族衍蕃,四散分居。如昆阳,如龟山,如浦江,如长塘,如马屿、高楼、大坑……”昆阳即今天的平阳县,龟山即今苍南龙港镇,浦江、长塘、大坑今属瑞安仙降。黄公望执笔时期为公元1338年,距离黄进显入迁瑞安已逾400年。可见,河岙黄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在元代已遍布瑞安、平阳、苍南各地。

    《下桥谱》系辞书修编家黄鸿森祖父编纂

    《下桥谱》后所署日期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这本宗谱是黄鸿森的祖父黄万清(1839—1912)编纂的。”70岁的黄鸿辉告诉记者,他和远在北京的黄鸿森(翻译家、辞书修编专家,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是同族兄弟,前不久还通过电话。

    在电话中,90多岁的黄鸿森告知,他的先祖父万清公从军数十年,是清末职业军官,熟读兵书,精于谋略。解甲归乡后,考虑到瑞安黄氏下桥派宗谱已有130多年未修,于是筹划再次重修,经多年努力,终于编成《下桥谱》。

    “下桥”成为瑞安黄氏的一个支派,始于元代,始祖为16世祖黄万四。何谓“下桥”?在编纂《下桥谱》时已不可考,因此,黄万清撰写《本派下桥考》一文予以厘清,引述县志记载:“下桥塔在北门内下桥畔”,因此得出结论:所谓塔头徙居下桥者,不过此街移至彼街。塔头就是下桥,终于解答了数百年遗留的疑问。

    在1947年成书的《黄氏宗谱》“历代显扬录”中有如下扼要记载:“万清公:同治三年由乙丑岁兵生入伍。历拔补授温州镇标中营千总。于光绪十年间,监督龙湾炮台海防,在事出力,并在洋获盗百余名。蒙浙抚宪奏,奖以守备尽先补用。十六年,补署温镇中营守备事。”

    黄万清曾荣获朝廷颁赐的三轴诰命,其全文记载在《下桥谱》卷首。“小时候,我们见过家藏的诰命牌,长二尺,宽约尺余,木质,饰有金龙戏珠图案,制作精致。”黄鸿森说,“先祖父做了五品武官,父母、兄嫂、本人和妻俱获封赠,称得上是光门耀户,显祖扬宗。”

    瑞安黄氏明清时期人才辈出

    在《下桥谱》中,我们还发现明朝大书法家黄养正的名字,山东曲阜孔子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就出自他的手笔,至今仍保存着。

    黄养正(1396—1449),又名黄梦,为今江溪大坑村人,自幼聪明伶俐,人称过目不忘,善于书画、工诗文。其父黄潮光以博学闻名于世,曾任瑞安县学训导,后推荐升为国子监学正。黄养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亦授国子监学正,明永乐初升为中书舍人,宣德初升礼部郎中,其子黄彩也以书法随父入值内阁。正统七年(1442),黄养正升为太常少卿。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黄养正因护卫英宗出征而殉国,丧生于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明英宗北征瓦剌途中惨败于土木堡的事变),享年54岁,后追赠为太常寺正卿。在大坑村,至今还保留着黄养正之墓和墓道牌坊。

    在清朝中后叶即中国近代史时期,则迎来瑞安黄氏的鼎盛时期。其中最显赫当属清代一门五进士:即指黄太尉的35、36世孙中的黄体正、黄体立、黄体芳及其子侄黄绍箕、黄绍第,被乡里誉为“五黄先生”。其后裔更是人才辈出,如著名生物学家黄宗甄、戏剧家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等,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之泽,绵亘五世”。

    其实,瑞安黄氏祖先从他处迁到瑞安还有另一支,是隋代西都留守、左班大学士黄隆之子黄开工的后裔。

    因当年隋炀帝荒淫无道,黄隆忠言犯阙,被囚遇难。其第七子黄开工遵父遗命,在隋唐之交,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迁徙到温州居住,为温州黄姓开基始祖。黄开工的23世孙黄朝署为南宋淳祐(1241—1252)进士,官至东瓯通判,自温州迁到瑞安瓦窑村,成为瓦窑分支始祖。进入元朝,其长子黄廷苑又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孙子黄公现,官国子监典籍;曾孙黄彦卿,官礼部侍郎。祖孙侍郎,显赫四代。

    在清中晚期,黄朝署的后裔,为官的也为数不少,如20世孙黄果缘,道光时封赠中宪大夫;21世孙黄琴山和22世孙黄二如均受封大夫之职;23世孙黄黼枢因为政绩突出,被朝廷钦赐四品蓝翎顶戴。

    [相关链接]  黄氏溯源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另一说源自伯益,被赐姓嬴氏)。此后,周武王封其爵于黄(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国存在1400多年,直到春秋时被楚国所灭。黄国子民一部分留在故地,以国为姓;大部分背井离乡,向楚国腹地内迁,其中一支迁到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楚国考烈王时,黄氏家族出了个黄歇,当上了楚国宰相,号“春申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到了东汉,黄氏又出了个才倾天下的宰相黄香(78—131)。时人誉为“江夏黄氏,忠孝两全,天下无双”。江夏黄氏是黄氏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族。此外,部分黄氏还可能源自少数名族赐姓和其他姓氏的改姓。

    黄氏在中华姓氏中排名第7位,约有人口3230多万人。黄氏在瑞安姓氏中排名第4位,约有人口5万多人,瑞安境内黄氏宗亲均是江夏郡黄香的后裔,约有三分之二是黄太尉的后裔。

    微信公号“人文瑞安”,扫一扫,加关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广 告
   第00008版:玉海楼
马屿河岙村是瑞安黄氏发祥地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8 马屿河岙村是瑞安黄氏发祥地 2014-9-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