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于地 智慧治水
——我市地下综合管线普查第一阶段工作侧记
■见习记者 胡叶 通讯员 孔祥松 孙克锋
瑞安,一座依水而发展、因水而灵动的城市。在城市的地下,埋藏着城市“血管”,承载着城市水流的“脉动”。
可见,治水之战,“地下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先摸清瑞安的地下综合管线,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管理,才能长久有效地巩固“五水共治”的成果。
今年6月以来,市住建局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方式,全力推进我市地下综合管线普查工作。而普查第一阶段工作在顺利开展、初显成效的同时,也为治水工作铺实基础,带来数字化的“智慧治水”。
边普查 边应用
已为“五水共治”提供2573幅地形图
“‘城市血管’的健康运转是‘五水共治’的必要基础。”一见面,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开门见山地说。该局也正是按此践行,全力推进普查工作。
据了解,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细摸全市约7500公里地下线路,包括埋设于地下的给水、排水、综合管沟等10余种专用管线及其附属设施。而普查第一阶段的对象,是市中心城区21平方公里范围内约950公里线路。
目前,普查队伍已完成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400公里左右,预计将于9月下旬完成全部外业工作;而数据入库和内业数据整理工作正处于准备阶段,力争10月中旬收官。
“如果按照‘先普查、后应用’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也可获取精确的地下管线信息,但由于应用工作落后,将造成不少资源浪费,十分可惜。”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及时、有效地发挥普查数据的效应,他们采取了“边普查、边应用”的措施。
结合实际情况,一些普查成果已经在“五水共治”工作中进行了有效转化和利用。据统计,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市住建局地理信息中心共为我市“五水共治”相关项目无偿提供1:500数字地形图数据2573幅。
“真是及时雨。”一些水利市政工程相关人员这样评价“边普查、边应用”的好处。他们纷纷表示,通过申请免费得到这些“新鲜出炉”的普查成果,用作工程决策的参考数据,节省不少资金投入,便利是实实在在的。
建系统 立规范
地下管线信息“一张图”让治水更智慧
大雨内涝、污水倒灌、停水断水……近年来,因地下管线现状不明、规划不当、管理混乱导致的水患和事故频频发生,加强地下管线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已迫在眉睫。那么,该如何利用普查数据协力打好治水“地道战”呢?
“做好治水‘记录员’的同时,还要做好治水‘监测员’。今年10月底,我们将正式推出‘地下管线信息处理系统’,以建立详尽精确的数据库为基础,对我市地下管线进行动态管理和智能分析,希望打造地下管线信息‘一张图’管理模式,为‘五水共治’添上智慧的‘数字眼’。”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目前系统的框架已开发建成,第一阶段普查所获取的管线探查属性数据、空间属性数据正在整理中,随即将手工录入数据库。为确保数据准确性,数据录入时会经过系统程序查错功能进行人工修改,在数据录入完成后还将进行100%校对检查。
此外,对于这张“地下管线图”的标准化管理,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我市还将出台《瑞安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大到地下管线工程建设行为,小到地图标注的“符号”,都将一一作出权责清晰、标准统一的规范,其中也将对实行地下管线信息“一张图”管理模式作出详细要求。
“今后,随着普查工作的全面铺开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科学应用,瑞安的每一条地下管线都将陆续拥有自己的‘户口’。”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到时候,哪里管网堵塞了,哪根管子在排污,属于哪个责任单位,动动鼠标一查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