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田工业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小升规” 迁回家 练“内功”
■见习记者 张洵煜 记者 金汝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汀田街道大力实施“工业强街”战略,全力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拓展,泵业、塑料、机械、织带、不锈钢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形成较为齐全的产业链。
然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制约了汀田工业经济前行的脚步,小微企业众多,存在的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问题,考验着汀田干部和企业主的智慧。
如何度过经济调整的阵痛期,在经济竞争的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汀田街道围绕自身产业特点,破难攻坚,全力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涌现了许多发展“亮点”。
“小升规”
为企业做大做强铺路
近年来,汀田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其中不少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由小微企业转型为规上企业,顺利实现华丽转身。
截至今年8月底,汀田现有42家规上企业,同时49家企业成为“小升规”培育对象,其中11家企业销售额接近2000万元,成为“小升规”重点培育对象,其年产值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主要分布在汽配、泵业、电器等行业。
我市和汀田街道也不遗余力地扶持小微企业迈向规上企业,税费减免、享受财政补贴、有序用电倾斜、用地优先……“小升规”的种种福利点燃了越来越多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热情,浙江振华紧固件有限公司、温州海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纷纷加入到“小升规”的队伍中来。
“好政策落地才能变成金。近期汀田街道已成立领导小组,由街道领导班子牵头,走进企业宣传‘小升规’政策。”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雄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政策兑现的步伐,强化跟踪服务,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小升规”的良好氛围,让企业切实尝到“小升规”的甜头。
[亮点]
瑞安市多邦迪尔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邦迪尔”)是“小升规”队伍中的一颗新星。从最初的个体经营到创办“多邦迪尔”,年销售额从最初的400万元到去年突破2000万元,“多邦迪尔”在“小升规”道路上走得十分稳健。
公司董事长蔡春华说,之所以能迈进规上企业行列,源于企业近年来走品牌之路。
2010年,“多邦迪尔”从以往的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化经营。虽然起步艰辛,但蔡春华狠下决心,加大投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实现皮鞋类型多样化。
随着市场的开拓与经验的积累,公司年销售额增幅节节攀升。近年来,企业年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去年更是突破2000万元,一举跨进规模以上企业的行列。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用地开始紧张。汀田街道办事处对于‘小升规’企业可优先入驻小微创业园的承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蔡春华前瞻未来,“小升规”的作用将随着品牌的深化而愈加凸显。
“候鸟”企业回迁终有时
对企业来说,发展环境至关重要。齐全的产业链、健全的物流系统、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等都是吸引企业长期驻足的“拉力”。反之,不宜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则会对企业构成“斥力”,促使企业寻觅更合适的发展平台。
今年以来,汀田街道办事处打出整治“组合拳”,大力实行倒逼机制,采取联合执法、强制停电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在街道办事处的积极引导下,温州市双环纸厂、浙江科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外配套产业等陆续回迁汀田。
据了解,之前温州市双环纸厂因产能落后被街道办事处强令停产,遂迁至台州仙居。痛定思痛后,双环纸厂改良生产无污染材料“化纤”,终于收到了汀田政府“欢迎回家”的邀请。
“内迁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能实现产业聚集,节约成本,获得供应链优势;对于汀田工业来说能完善产业链,带动就业。因此回迁对汀田产业和企业自身而言,是一件互利共赢的好事。”孙雄认为,迁出的企业会如“候鸟”般归来长栖。
退二进三是汀田未来经济的主要方向,今后一大批产业项目将相继落地,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下一步,汀田街道将用足扶持政策,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努力实现发展质量与效益“双提升”,帮扶企业共同度过经济调整的阵痛期,实现美好蓝图。
[亮点]
走进浙江科尔泵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尔泵业”)的厂房,记者看到一番忙碌的景象,机器轰鸣,生产车间员工正忙着生产、调试产品。“等到上海的企业迁到汀田,要更加忙碌了。”科尔泵业董事长李作俊笑道。
李作俊的弟弟在上海经营一家工厂,部分产品与“科尔泵业”配套。兄弟俩互供互给,合作了八年。近期,汀田街道干部找到李作俊,希望他劝说弟弟将企业迁到汀田。细心的劝说及优先入驻小微创业园的承诺让李作俊认同起内迁的可行性。
在各方共同劝说下,上海公司最终答应内迁,目前已经完成工商登记。据了解,该企业计划投资5000万元,于2015年前完成内迁。
文化“内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1至5月,汀田街道规上产值任务数为11.63亿元,规上企业工业产值10.22亿元,同比上升3.03%。今年汀田街道工业性投资任务数为2.5亿元,截止6月已完成4850万元,整体态势稳定。
在经济效益方面,不少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有不少企业无法跻身“大企”行列,久久停驻在“发展稳定”的避风港中。个中原因是什么呢?
在众多企业家眼中,企业的“根”就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李作俊认为,企业要想长久立足,不仅仅依靠产品、价格等因素的较量,还有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角逐,企业文化传递的人文力量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从而凝聚人心。
在汀田企业中,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有不少。瑞安玉海特种纸业有限公司、浙江中塑胶板有限公司等纷纷修炼文化“内功”,打造富有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
[亮点]
在“科尔泵业”内,“二十四孝”的宣传画随处可见,而这是“科尔泵业”打造企业文化最常见的一幅景象。
除了定期更换橱窗里的文化内容外,科尔泵业会定期请专业老师为员工开展国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课程学习。
该公司“文化礼堂”内一个大柜内放满了各类书籍。李作俊介绍,每名员工每年可获100元的读书费,购置自己想看的图书,然后统一放置在“文化礼堂”图书馆。现在,图书馆已有3000多册图书。
除享受精神性“文化福利”,科尔员工还能享受到物质性“文化福利”。据悉,员工除了享有“五险”,95%的员工还拥有住房公积金。李作俊表示,每年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需要多支出约60万元,但只要员工觉得有保障,这笔钱就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