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自己的孩子
切莫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教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么爱学习,成绩这么好!”“你看看隔壁XXX,什么都会,哪里像你就知道看电视!”……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一段苦不堪言的“别人家的孩子”的蹂躏。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可能你都不认识,却“如影随形”贯穿在你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成为家长的“口头禅”,孩子的“紧箍咒”。
一句“别人家的孩子”,伤的是自己家的孩子
[案例一]
小予是市安阳实验中学一名初一学生,今年九月刚刚从一名小学生晋升为初中生,令她开心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嘉嘉也一道进入同一所学校,可这种开心并没有持续多久。
小予在小学时就是个活跃份子,学校的各类比赛都会参加,成绩也不错,也算的上是老师们的“得意门生”。就是这样一个带着好学生光环的学生,开学才没多久就遭遇“内心的滑铁卢”,小予的妈妈隔三差五给小予“吹风”:进入初中了,你可要抓紧了,你看人家嘉嘉,早早地就准备起来了,你们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差不多,可是暑假里她可没少花功夫,你小心被她比下去。这不,周末本来想和老同学一起去聚餐, 也被妈妈一口否决。
小予想不通,怎么昔日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好朋友,现在竟然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像小予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成为一道魔咒,让不少学生头疼,心里的叛逆情绪也不断滋生,甚至成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障碍。
采访中小予妈妈表示,自己的初衷其实并不是逼孩子,但是初中不像小学,初中成绩直接关系到高中,对孩子的成长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至于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还真的没考虑过。
[案例二]
温女士是一名高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16岁孩子的母亲。比起同龄孩子,温老师的儿子并没有这个年龄段所谓的叛逆,相反,他很乐意跟妈妈分享自己在学校里的趣事。
在处理儿子的问题上,她向来尊重儿子,也从来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温老师觉得许多家长容易在这里走进误区,明明是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却总要扯到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关心孩子的方式太过“间接”,孩子不容易一下子明白家长的用心,甚至曲解了家长意思。而温老师的儿子笑称: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啊,自觉、独立,不用妈妈担心。妈妈总说一个人不怕比别人差,就怕没有越变越好。妈妈那么宽松,我反而会自己给自己“要求”,一直以来,妈妈和我的关系就像是朋友。
关心自己家的孩子,不要靠“别人家的孩子”
也正是因为平时接触的学生多,因此温老师也格外留意孩子的内心的想法。在这个让很多家长栽跟头的问题上,她的原则就是:关心自己家的孩子,不要靠“别人家的孩子”。
跟别人比不如跟自己比
正如小予的妈妈,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比较,本意是为了鞭策自己孩子,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起不了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化。动不动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连一些平时性格温和的孩子也难以忍受,发出“既然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能干,那你们还是让他做你的孩子吧”的怒吼。
这时候,父母可以变换方式的“比较”,让孩子“和自己比”。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比如家长可以用诸如“你这次确实比上次做得更好”之类的语言来不断鼓励孩子。
“软”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即便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家长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比较软化的方式和语气来表达出来。最好先对自己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如果是像小予这样的情况,大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小予,你和嘉嘉是好朋友,更是好的学习上的好伙伴,老师总说你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不错,但是先天条件好,还要靠后天的努力哦,你可以多跟嘉嘉探讨探讨学习的方法。
这样做就很巧妙地化解了与“别人家的孩子”的尴尬。
尊重差异让孩子变得独一无二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各有所长,家长在观念上一定不要把成功的标准定死,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化的优点。不一定成绩好的才叫成功,孩子在其他方面诸如个性或者兴趣爱好方面的优势同样可以成为闪光点。家长应该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特性”的重视,对孩子这些方面的鼓励能让孩子发挥所长。
一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反而用别人家的孩子来给孩子施压,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和自尊感,造成孩子自闭与叛逆。以后与孩子的沟通就更为困难了。
(吴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