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黄先生”书声传百年

    “五黄先生”书声传百年

    ■陈 彤

    “五黄先生”,指晚清时期瑞安翰林世家的黄体正、黄体立、黄体芳三兄弟和体芳之子黄绍箕、体立之子黄绍第五位先生。除黄体正因科场考官疏忽而被误列副榜外,其余四位均中进士入翰林,留下了“书声传百年”“一门四翰林”的历史佳话。黄体正、黄体立、黄体芳三位先生之后,黄家又有绍箕、绍第兄弟先后金榜题名,执掌文衡。光绪二十三年,兄为湖北乡试正考官,弟为福建乡试副考官,一时曾传为佳话。绍箕先生更因在湖北提学使任内,推动当地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所著《中国教育史》为我国教育史研究开山之作,尤为后人称道。因此,《永嘉诗人祠堂丛刊》又将黄绍箕、黄绍第称为“二黄先生”。

    比户书声 兄弟翰林

    清嘉庆十五年正月初四(1810年2月7日),瑞安县城厢振文坊(今小沙巷)黄吉人家,长子黄体正出生。20年后,道光十年十一月廿八(1830年1月11日),次子黄体立出生。再过两年,道光十二年八月廿(1832年9月14日),三子黄体芳出生。

    道光十四年(1834)9月,黄体正参加浙江乡试,考取了举人第十五名。6年后参加会试,成绩优异,却因考官选荐时不慎遗失其试卷而被列为副榜(候补)。此后滞留京城,以诗文书法名噪一时。9年后,正值壮年的他在瑞安病故。

    咸丰元年(1851)9月,黄体立、黄体芳同赴杭州贡院参加乡试,兄弟俩同时中举。咸丰六年(1856)5月,黄体立登进士第,殿试二甲入翰林院。散馆后,累官至刑部福建司主事(六品)兼河南司主稿总办。同治二年(1863)4月,黄体芳高中会元,殿试为二甲第九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至此,黄氏三兄弟除长兄副榜外,均中进士,在浙南传为佳话。

    光绪元年四月十六(1875年5月20日),黄体立在京城去世,享年四十六。他去世后5年和15年,其侄黄绍箕、其子黄绍第先后科场折桂,续写了瑞安黄家的历史传奇。

    翰林十六载 直声震天下

    从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七年(1881)的16年间,黄体芳长期任职于翰林院、詹事府(辅导东宫太子之机构,后为翰林院辅佐机构,其官职专备翰林院迁转之资,有些职位与翰林院互兼),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以及日讲起居注官等职,并于同治年间先后充任了顺天乡试同考官、贵州乡试副考官。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继位。朝廷一度宣称广开言路,鼓励臣下遇事敢言。翰林院一些有专折奏事权力的官员,纷纷上疏谏诤,评议朝政,参劾官吏,对内主张改革弊政、整饬纪纲,对外主张抵抗侵略,形成了“清流派”,史称“前清流”。黄体芳是“前清流”的重要成员。他清廉耿直,注重气节,敢言人之不敢言,直声远震中外,与张之洞、宝廷、张佩纶被合称为“翰林四谏”。

    光绪三年(1877),北方4省发生三百年不遇大灾,因饥病死亡人口千余万。黄体芳于次年(1878)二月,上《灾深患迫,宜筹拯民应天之方折》,提出了救急、治本、预防等12条赈灾救荒措施。四年(1878)七月,上《请分别裁定陋规以肃吏治疏》,反对地方官吏恶习旧规。请求严饬裁汰,使“廉者有养,贪者有制,下知敬惮,上峻风裁”。五年(1879),专使崇厚在俄国威胁下,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黄体芳连上《使臣专擅误国,请饬廷臣议罪折》等四疏,要求朝廷重治其罪。六年(1880)十月,上《变法储才实求自强疏》,向朝廷提出了八项变法图强的主张。

    南国菁英 于兹孕育

    从同治九年(1870)八月至光绪十一年(1885)仲冬,黄体芳在福建、山东、江苏3省连续15年担任了四任学政。学政负责一省教育科举事务,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一般任期3年。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黄体芳擢升内阁学士(从二品)兼礼部侍郎衔。八年(1882),十一月,擢兵部左侍郎(正二品)。至此,其政治生涯到达顶峰。

    光绪八年(1882)八月,黄体芳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九月,在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支持下,筹建江阴经古书院。光绪九年(1883)六月,书院落成,改名南菁书院,聘请经学大师黄以周为山长,力倡务实之学,成为清代四大书院之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南菁书院改为中西兼习的南菁高等学堂,首任校董会主席张謇。自学校创办至此16年间,有入院肄业课生1186名,其中进士8名,举人46名,秀才327名。近代名诗人金天羽赞曰:“瑞安黄漱兰学使创南菁书院于江阴,数十年来,大江南北,才俊之士,多出其中。”辛亥革命后,南菁高等学堂更名为江苏公立南菁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百余年间,南菁英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二万七千余名专家、学者、革命者和建设者。

    直节归故里 魂寄话桑楼

    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解散军机处,曾被鼓励“遇事敢言”的“前清流”官员开始失去利用价值,逐渐没落解体。十一年(1885)十二月,黄体芳因奏劾李鸿章而被以忤旨罪名交吏部议处。次年(1886)六月,官降二级,调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后又调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七年(1891),心灰意冷的他告病乞休。

    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间(1893-1895),致仕后的黄体芳应邀先后主讲于安徽敬敷书院、河南信陵书院、江宁文正书院。二十一年(1895)秋,康有为在京师成立强学会。黄体芳在其子黄绍箕影响下,列名上海强学会会籍。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二月,黄体芳归居瑞安。二十四年(1898),与王岳崧、胡调元等共同出资,在城厢小东门外莲湖畔兴建小楼。二十五年(1899)初夏,小楼竣工,取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把酒话桑麻”寓义,命名话桑楼。

    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九(1899年6月16日),晚清名臣黄体芳在瑞安宅中去世,享年六十九,身后诰授资政大夫。

    黄体芳生前著述多不存稿,仅有《钱虏爰书》(记金钱会起义及攻打瑞安城事)、《醉乡琐志》留存。民国20年(1931),平阳黄群校辑其征书文牍等,编为《江南征书文牍》。民国23年(1934)后,邑人宋慈抱、张扬辑成《漱兰诗葺》两卷。2004年,学者俞天舒编成《黄体芳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五黄先生”中,以“翰林四谏”著称于世的黄体芳,被时人直接称为“瑞安先生”。他立朝清廉,不附权贵,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被誉为那个时代的“清流巨子”。出朝为官后,又致力于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振兴。他创办的南菁书院,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为南方数省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因而成为晚清时期我国知识群体的重要代表之一。

    清流健将,功在教育

    光绪十一年(1885)后,清流派与帝党合流,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侍读学士文廷式、礼部侍郎志锐和张謇为骨干,国子监祭酒盛昱、刑部主事沈曾植和翰林院编修王仁堪、黄绍箕、丁立钧、李文田等为健将,形成了“后清流”。他们频频上书言时政得失,纠弹大臣失职,声震中外。

    光绪十一年(1885),黄绍箕在京结识康有为。十四年(1888),康有为以监生身份第一次上书光绪帝,得黄绍箕相助。康有为十分感激,终身视黄绍箕为知己。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诏谕开办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21日,黄绍箕被派充京师大学堂提调。十月廿(12月3日),接任京师大学堂总办。他筹划改制,推广学额,亲订管理、教学章程。十一月十九(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黄绍箕辞去京师大学堂总办一职。二十六年(1900),受聘赴任两湖书院监督。任职期间,将两湖书院先后改办为两湖大学堂、两湖总师范。其间,辅佐张之洞办理湖北学务,倡议成立学务处,规划管理一省教育事业,贡献颇多。

    光绪三十年(1904),新学制颁布,高等学堂设有教育史课程,而中国教育史尚无教材。黄绍箕遂编撰《中国教育史》。此书系中国学者撰写的最早的中国教育史专著,是当时师范教育中重要的参考资料。是年(1904)九月,黄绍箕出任京师学务处编书局监督。三十一年(1905)正月,兼任京师译学馆监督。任上,他编印大量教材,供各省使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黄绍箕出任湖北提学使。赴任前,受学部委托,于六月率各省提学使考察团东渡日本,考察日本学务。被日本“汉学统一会”推为名誉会长。

    黄绍箕赴日考察归国后,患病不起。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廿三(1908年1月26日),黄绍箕去世,终年五十四岁。留给世人的遗言是:“当今中国,权利之说,深得人心,而道德日益沦丧,当复宋诸儒讲学之风,挽回士习。转移学风,看似空言,实乃是重,须有真实精神贯注,方有转机。”湖北学界送殡者数千人,各省纷纷致哀。

    黄绍箕去世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作哭祭文(今藏上海博物馆),纪念知遇之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5版:专版
   第00006版:在现场
   第00007版:仙降新闻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议事厅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随手拍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五黄先生”书声传百年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五黄先生”书声传百年 2014-9-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