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里的时空转变
空
间
■记者 钱枫枫
ui bao
Tel:6608 1255
塘下记忆·这65年
R
从一刮台风屋顶就“不翼而飞”的瓦房到一排排林立的高楼大厦,从一大家子十多人同住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到三口之家住上一两百平方米的商品房,从家徒四壁家具只有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到用上各类智能电器,从水泥地、简单的油漆装饰到大理石、欧式、复古等奢华装修……这65年里,塘下人居住条件的改善,也直观地佐证塘下城市建设的大步向前,塘下经济繁荣发展由此也可见一斑。
平房
“一句悄悄话也没法说!”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里,塘下最常见的便是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面积多为三四十平方米。穷苦人家房屋四面都是木结构,家里大多只有一张床,如果谁的家中多添置一个精致的木柜,房屋外围用砖块或泥土砌上一道墙,或房间里能刷上油漆,那便称得上是那时的“土豪”了。
“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我才十来岁,家里住的还是木结构的房子,中间一根大的柱子撑着房子,冬天睡觉的时候会被穿过屋顶打到身上的‘雪狮子’的冻醒。”今年53岁的陈岙村村民董帮法回忆道,那时候的屋子根本没有“牢固”这个概念,总是摇摇欲坠像如今那些残存的危房一般,每到台风季,父母就会用一个“土”办法抵御台风,用极粗的草绳的一端将屋顶、柱子绑起来,用很重的石头压在草绳的另一端上面。“即使是这样,好几次刮台风,房门被刮倒在地,房顶也都不见了。”
听董帮法说起过去的故事,当年就住在董帮法隔街的陈岙村村民叶国贤也陷入了回忆,那时候,十来口人住在一间土木结构的平房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最困难的时期,我家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十几口人,用木板一隔,摆上一张床,就能让几个孩子一起凑合着睡觉。” 叶国贤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大家子都是没有秘密的,因为只要在这一头说话,另一头也能听得见,一句悄悄话也没法说!”
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一穷二白的陈岙村甚至一直持续到了八九十年代。“我是在1984年结婚的,结婚那天母亲说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叶国贤家除了床什么都没了,他会做一些木工活儿,便动手做了一个精致的床头柜和一张“公事桌”,家里还刷上了油漆,这在当时算是“豪华装修”,叶国贤的母亲为此很激动,不住地说:“有床,有柜子,有桌子,太好了,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
但是,这样的居住条件实在还是差强人意的,人均面积又小得可怜,叶国贤最后还是带着家人去外省做生意,搬出了原来的老房子。
落地屋
“电视机是我的陪嫁。”
上世纪九十年代,塘下一些富裕的村里开始出现水泥落地房,那时房子已不像过去只是为了遮风避雨,简单的家电和装修增添了许多现代气息。
1990年,陈女士从东山嫁到塘下,她说结婚的新房是一间新盖的三层水泥落地房,一楼进门就是大厅,后面是卫生间、厨房,二楼三楼是大小卧室和阳台,房子内部墙面用了大量的瓷砖来装饰,卧室的墙面采用的是木板,地面用的是地板砖,踩上去冰冰凉凉的。“那时候这可是主流装修风格,没有经过专门的设计,虽然和现在比有些土气,但代表了那个时代。”
“电视、洗衣机是我的陪嫁。”娘家经济条件不错的陈女士说,那时候妇女陪嫁不再是“子孙桶”等圆木家具,而是变成了当时价格高昂的家电。“有钱人家的女儿陪嫁更多,有空调、电冰箱、录像机等,都是那时候非常稀罕的物件。”
生活慢慢变得富裕,1992年,陈女士家里装了电话,1995年买了冰箱和录像机,1997年买了空调……
陈女士笑着说,没有想到如今的生活因为电器变得这样便利,只要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出来;煮饭烧菜时打开油烟机,厨房就不再油烟呛鼻;中午做的饭菜冷了,晚上只要放微波炉里加热一下即可;想看最新的电视剧,躺在床上拿个ipad就可以追剧了……
大厦
“再也不用担心淹水了。”
2000年以来,塘下的城市建设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小区应运而生,塘下人在居住方面更加注重环境、追求品质。
坐落在塘下镇的博霖大楼于2000年4月开盘,11月竣工,是塘下镇最早建成的大楼。它高9层,底层为停车场,一层为商业用房,2至9层为配有电梯的住宅。据了解,当年的房价仅为1500元至1580元每平方米。
“以前塘下人都是住平房、落地房,少有高楼,博霖大楼的建成当时在塘下曾轰动一时,住在里面挺有优越感的。原来刮台风时,落地房一楼都会被水淹,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淹水了。而且住上商品房后,卧室、卫生间、厨房、客厅都在一个平面内,吃个饭再也不用楼上楼下跑!”家住博霖大楼的赵女士说,不过近几年塘下高楼林立,楼房越建越高,博霖大楼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去,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住户都已经搬离,住进品质更高的高楼大厦了。
如今,塘下镇有了更多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天瑞尚城、瑞鸿花园、绿城玉园……逐渐成为塘下楼盘新贵。
别墅
“户口迁到外地,也要再迁回来!”
如今的塘下,不仅高楼林立,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乃至别墅群也屡见不鲜。
建筑风格清雅脱俗,宽敞明亮的窗户,别致的室外阳台,小区内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走在石板桥上,穿过潺潺的流水,微风拂面,生活好不惬意……塘下镇陈岙的中溪花苑,这是如今塘下镇最好的小区之一。
陈岙村旧村改造前的旧民房大多为2至3层的落地房,设计参差不齐,村庄规划比较杂乱。该村从2007年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第一期工程拆除了214户村民共529间旧民房,在占地面积达32700平方米的B、C地块上,共建216套户型面积为170至210平方米不等的套房。2011年5月,村里分房到户,全村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别墅式公寓。
今年64岁的陈岙村村民陈圣尧和老伴两人住在中溪花苑180多平方米的别墅式公寓里,儿子在温州工作,但他并不觉得孤单,每天和朋友一起相约到大罗山登山步道上锻炼,没事去村办公楼里看看报纸,生活十分悠闲。
“我是特地搬回来住的,原本一家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从陈岙搬出去住在场桥其他村了,老房子一直用于出租,没想到陈岙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新居民每天都特地跑到陈岙来登山锻炼,我没有不搬回来的理由!”陈圣尧说,2009年他搬回村里,住在村里的老人公寓,直至2011年搬进了中溪花苑的新房子里。
像陈圣尧一样的人还不少,甚至有许多村民把户口迁出了陈岙,最终又把户口迁了回来。“1996年,我带着一家人去了江苏常州做生意,在那里房子也买好了,花了不少钱将户口迁到了那里。”村民叶国贤说,看到陈岙越来越好,2006年他决定把全家户口都迁回陈岙,现在他和妻子、儿子住在180多平方米的别墅式公寓里。叶国贤说,“当时父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读不好,回家就种田’,哪里能想到不用再种田,反而住上了这么大的别墅式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