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上的极速飞跃
速
度
■记者 杨微微 通讯员 林伉
ui bao
Tel:6608 1255
塘下记忆·这65年
R
从热闹繁华的水上交通转变到四通八达的陆路运输;路上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如今遍地私家车;从步行出门,到招手即有出租车……新中国成立65年来,塘下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塘下经济腾飞的速度。
河道
江南水乡繁忙的水上交通
温瑞塘河干流及支流几乎穿过塘下的每一个村,主干流从南到北分别穿过上金村、岑头村、塘西村、邵宅村、陈宅村、张宅村、前庄村、赵宅村、塘口村、中南村等十几个村,主干流塘下段长有2.03公里,支流94条,塘下范围内塘河的总长162公里。
密布的河网,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运输条件,很长一段时间,水上大、小船成了塘下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塘下的水上交通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前出门基本靠两条腿,记得我在瑞中上学时,从塘下出发沿着塘河往瑞安市区走,走到东门需要2个小时,再从东门走半个小时到校。”今年68岁的赵齐安说。
那时塘河上少有桥梁,两岸的居民要串门基本只能通过船只,出远门除了步行,最奢侈便利的交通工具便是搭船。
“当时塘河上的船只按大小分为好几种,有‘河鳗溜’、‘2尺4’、‘河厢’以及大型的轮船,前三种船都需要自己动手一般需要一到两把桨,载重量大的‘河厢’有时候需要3把桨掌控。”赵齐安说,“河鳗溜”是当时最小的一种船,长约6米宽1.2米,载重量约400公斤;“2尺4”要稍大些,长8米宽1.5米,载重量约1000公斤。这两种船,塘河上比较多见,出门时也可以包下一条船,或者有同行者时搭个顺风船。“河厢”相当于货船,载重量从2500公斤至5000公斤左右。
另外还有一种叫动力轮船,载客轮船一般由五六条船只连在一起,就像绿皮火车,每天有两班船往返于瑞安与温州之间,途经塘下,邵宅、赵宅均有停靠码头。
“时间比较固定,但是轮船沿途停靠的站点比较多,因此从塘下到温州需要3个多小时,到瑞安需要40分钟左右,去温州办事,来回起码得一天时间。”今年73岁的颜朝法年轻时做建筑活,经常要出门干活儿,有时候会一个工程队一起包船出门,按船只大小,在上世纪70年代,从塘下到温州价格在5元至10元之间。
在颜朝法同龄人的记忆中,当时很多商贸往来、办喜事等都要通过塘河传送,年轻人结婚接新娘,新郎凌晨出门划着‘2尺4’,船上坐着媒婆、伴郎、伴娘,接到新娘后,同一船只回来,如果嫁妆多的就两艘船划回来。
关于当时水路交通上的繁华、优缺点,现在都深深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机耕路
一条塘梅公路改变的出行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水上交通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1977年,塘梅公路开始建设,这彻底转变了塘下人的出行方式。
同时,塘下第一座主要的交通要道桥梁也开始建设,这座横跨在塘河主干流上的大桥被称为南大桥,也叫塘下大桥。
如今的塘梅公路宽32米,来回均为双车道,是车辆最密集的主干道之一。很多塘下人都知道,塘梅公路先后经过三次大建设,退休老干部戴云飞恰好三次都参与塘梅公路建设,他对这一条路的变化如数家珍。
戴云飞时任鲍八大队支部副书记兼大队会计,他亲身参与到挑泥、填石的艰苦劳动中。“当时条件不好,以‘一个生产队建一米’的担泥石填路的做法,我也参与到公路建设中。最初建成的是一条泥石路,宽约6米,当时称塘梅机耕路,意思为‘耕耘机’货物运输通道。”塘梅路的开建,也是塘下从水路交通向陆路交通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
考虑到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原来从事水路货运的瑞安市第三运输公司也作出调整,1979年开出第一辆载客“大篷车”,它从载货卡车车厢改装而来。
与此同时,自行车逐步进入家庭,成为当时新人结婚“三大件”之一,年轻人拥有一辆“凤凰”、“永久”牌自行车,在当时可是一件相当时髦的事。
后来塘梅公路通车了,三运公司 “大篷车”被双排门24座大客车替代。到上世纪80年代后,三运公司逐渐增加车辆,运营塘下至瑞安市区的班车,随着道路越来越好,先后还开通了塘下到场桥、海安、梅头(今海城)的班车。
大道
被道路建设改变的车辆变迁
1990年,塘梅公路第二次翻新,变原来的泥石路面为水泥路面,并加宽到7米,运输能力提高了3倍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在塘下,一款“拉风”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开始出现在塘下的大街小巷,并风光了十多年。
2000年,撤区并乡扩镇后的塘下由5个小镇并为1个新的塘下大镇,塘梅公路也得到第三次翻新改造,由原来7米宽改为现在32米宽的水泥大道,并设立了绿化带。
新建道路增多,自行车、摩托车逐步风靡,改革开放带来第一批创业者,社会活动更加繁荣。如今五洲汽车集团的董事长颜锡伍,就是从1986年开始创业。他先开出第一家自行车专卖店,是当时上海“凤凰”牌自行车温州总代理,提及当年热销的自行车品牌,颜锡伍还能如数家珍,“飞花”、“大雁”、“飞鸽”等等。
颜锡伍后来又卖起了摩托车,随着时代发展,他开始从事汽车商贸,现在他的一家汽车商贸公司,仅瑞安市场一年就能售出1万多辆汽车,集团旗下更有多个品牌4S店。
“上世纪90年代,从助动车到‘本田王’、‘日本大鲨’等,这些品牌都曾风光一时,当时谁有一辆摩托车,相当于现在开宝马。”颜锡伍说,道路交通的发展给机动车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他开摩托车专卖店时,已不是做独家生意,比如“红旭”等汽车商贸公司当时也进入摩托车市场,如今均成长为塘下汽车销售市场中不可忽略的一员“大将”。
塘下从街上寥寥无几的自行车、摩托车,变成现在几乎两个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近30年间,塘下人出行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可以由下面几个数据来佐证:截至9月20日,全市汽车保有量39.95万辆,塘下区域内汽车保有量9.61万辆。
高速
多条道路完工后的20分钟温州交通圈
“看看现在的道路网,塘下大道、中心路、广场路,中心区还有西二大街、瑞安大道,到瑞安市区就20多分钟,去温州也很快,上高速只要20多分钟,这在当年都不敢想像,尤其这10年间的道路建设,变化太快了!”遥想当年,对比当下,戴云飞十分感慨。
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塘下片区五镇合一,形成了约3.7万平方公里的塘下中心区。《温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塘下中心区是位于温州大都市核心圈层的中等城市的次中心,将接受温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瑞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瑞安市东西、南北两条主要城市发展轴,塘下中心区正位于南北发展轴的北端点,是瑞安市的城市次中心,集聚商业贸易、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对塘下片区及周边城镇将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集聚力。
2009年,50米宽的塘下大道(温瑞大道塘下段)开建,2010年12月全线通车,这条路北起温州南塘大道、南至瑞安塘下的温瑞大道,塘下人出行到温州有高速公路、104国道和温瑞大道三种选择。2014年6月份,44米宽的罗山大道中南段、双桥段顺利完工通车,连接起塘下大道至104国道和G15高速。
一条条道路修建完工,进一步完善了塘下的交通网,出行早已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