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为先 保障 为重 项目为本
农业“两区”建设的瑞安实践
■首席记者 严小章 实习生 赵洪武/文 记者 庄颖昶/图
行走在初秋的罗阳农村大地之上,稻浪翻滚、林木荫郁,连片的钢管大棚点缀其间,一派生机盎然,满目景象葱茏。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两区”建设,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抓手、主平台,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向“两区”倾斜,定规划、优布局、抓项目、促转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
目前,我市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42万亩,省级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4个,农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谋划为先 编织农业“绿色”希望
2010年7月,我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同年12月组建农业两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各镇街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将保障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两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立足我市农业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及区域特色,高起点编制完成了《瑞安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2010-2018)》,并于2011年3月通过了省级评审。
根据规划,我市从2010年起用9年时间,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三新技术推广工程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87个、总面积15.2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47个、面积11.05万亩。
至今,我市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2个,面积9.42万亩,其中2010年建成5个面积2.07万亩,2011年建成6个面积2.05万亩,2012年建成21个面积2.19万亩,2013年建成20个面积3.11万亩;2014年在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1个面积2.34万亩。四年来,通过省级验收认定功能区2个,面积4731亩,其中马屿镇天井垟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还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十大示范区之一;通过温州市级认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个,面积2.42万亩。
保障为重 激活民资进入农业
农业“两区”里的排灌渠道、田间机耕水泥路、泵房、机埠、桥梁、农排电缆和河岸驳坎等都建起来了。
然而,农业“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为此,我市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建立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湖岭鹏亨生猪精品园,这里的生猪每天要洗澡跑步,还建立了良好的排水系统。鹏亨生猪精品园负责人池小平原本从事汽摩配行业,因看中农业发展,她从工业老总转行作猪馆,总投资达2500万元。像鹏亨生猪精品园一样转战农业的民资还有很多。据悉,2011年来,市财政共安排农业“两区”专项资金1.99亿元,整合部门各类资金3亿元,带动民间投入1.2亿元。
据悉,我市引导民间资金参与“两区”建设,对投资额超过300万元或温州市级以上精品园、示范区,最高补助100万元。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了。
狄浩弟是种植大户,种植面积400多亩,清一色采用钢管大棚。“多了有补助政策,压力减轻不少。”狄浩弟说,因我市补助政策,总投资额400余万元,他获得了175万元补助。我市还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新建的标准钢管大棚和滴灌设施补助50%,每亩最高补助6000元,越来越多如狄浩弟一样的农户,享受这项补助政策。据悉,自2011年以来,我市新增标准钢管大棚7190亩。
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土地要素投入,仅2013年以来已登记备案设施农用地项目86个面积397亩,其中“两区”项目占了 90%以上,建成了稻谷烘干中心、水稻育秧中心等一批“两区”重点配套设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自 2011年以来,全市共购置各类农机4668台套,“两区”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0%以上。
项目为本 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在飞云,有个云周肉鸽精品园,它是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总投资超过1千万元,不仅自己饲养鸽子,其生产性能较同类地区水平提高50%,还开展了产品开发、旗舰店开设、连锁店加盟、社员培训等产业拓展,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已成为温州市最大肉鸽精品养殖基地。
优质项目是开启现代农业之门的一把把“金钥匙”。我市建立了项目化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瑞安市农业两区建设项目立项指南》、《瑞安市农业两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本,建立了项目审核、立项、设计、招标、验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为了加快项目推进进度,我市建立了分级挂钩联系制度,对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按照投资额和重要程度,分别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挂钩联系。海洋牧场项目投资额超2个亿,市政府分管领导挂钩联系,亲自抓指导、抓协调、抓推进,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此外,我市强化产业发展导向,从严审核把关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坚决淘汰一批发展潜力、示范作用不大的项目。
高楼茶叶产业示范区、南美白对虾示范区、云周肉鸽精品园……如今,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星罗棋布,一批批精品农业项目落地生根发芽。市农林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又建立项目库,有13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个多亿元,涵盖了畜牧、蔬菜、休闲光观等行业。
梅屿蔬菜产业示范区:
打造蔬菜全产业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安全已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我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行农产品从田间到上市的全面监管解决。”温州万科农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雷大锋说。
梅屿蔬菜产业示范总面积7390亩,范围涉及马屿镇梅屿社区14个行政村,是马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重要产业分区,也是温州市常年蔬菜基地。示范区主要生产经营番茄、芹菜、黄瓜等10多个蔬菜品种,年均蔬菜总产量达到3.8万吨,产值超亿元。
正说着,雷大锋拿起面前的一盒刚包装好的苦瓜,他告诉记者,这些苦瓜正在等待发送,对着保鲜膜上贴着的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苦瓜的生产基地、农事操作、检测方法等信息,一一在手机上显示出来。“市民只要扫扫二维码,相关信息就一目了然了,知道这个苦瓜是哪里来的,怎么种的。”雷大锋介绍说,“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做到产业透明化,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的蔬菜。”
梅屿蔬菜产业示范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正在为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上了一道安全锁,其蔬菜全产业链又为农户销路上了一道安全锁。
陶山镇苏山村农户苏志华今年种了8亩苦瓜,在这批待发售的苦瓜中就有苏志华种的。
苦瓜虽苦,但苏志华的心却是甜的。“不仅不用发愁销路,今年还多卖1万多元咯。”苏志华乐呵呵地说,自己早已签订了销售合同,不用为销路发愁,而且每亩售价还比去年高了2000元。这让他心里美滋滋的。
苏志华的安心来自于梅屿蔬菜产业示范区推行的蔬菜全产业链。“全产业链,就是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条龙运作的。”雷大锋介绍,示范区坚持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已基本形成涵盖种苗繁育、标准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的蔬菜全产业链。
在园区加工车间,有2条新鲜蔬菜加工茄果类生产线和叶菜类生产线,生产线符合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HACCP标准。刚刚从田间收过来的蔬菜,通过这条生产线,经过生产线挑选、切割、冲洗、沥水、甩干,一气呵成的。
在周边,一排排整齐的钢管大棚。“那里现在种水稻,接下来就种番茄了。”雷大锋说,在示范园区采取番茄——水稻水旱轮作,这些水稻是今年6月上旬播种,在10月上旬收割之后,将改种大棚番茄,并于第二年2月至6月采收。
据介绍,通过种植水稻,能够破除番茄连作的障碍,特别是有效杀灭根结线虫,解决重茬番茄根结线虫防治难题。据悉,近几年园区的水稻亩产量均能达到500公斤,而番茄每亩产值能够达到18000元,整个园区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
马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六大平台全方位服务
当古老的农业邂逅新兴的电子商务,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在市农业电商产业孵化基地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马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7亩,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立体式、复合型的服务中心,采用公益性支撑+市场化运行的机制,全面开展专业合作、金融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主要由主体大楼、农资超市区、现代种业区、育苗科技示范区等四大区块组成。
而市农业电商产业孵化基地位于马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区内。一走进基地,迎面明显位置展示着多种农产品。孵化基地面积200平方米,格局分明,有孵化区、视觉中心、技术支持、会客区、会议室等。
市农业电商产业孵化基地是由市政府主导、瑞安日报有限公司运营,公益为主、市场为辅的区域性农业电商公共服务模式,为具有发展潜力或致力于投身农业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农村青年创业者提供零租金、低费率、一站式人性化服务和有利于存活、发展的服务环境和空间环境的公益性服务平台。
“为农业乘上电商‘快车’搭起桥梁。”市农业电商产业孵化基地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具备人才培育、经营实践、品牌培育、技术支持、行政服务等功能。此外,根据我市农户需求,孵化基地运营方瑞安日报有限公司独立开发了第三方电商平台“瑞安淘”,截至8月底,“瑞安淘”已入驻商家共计45家,入驻商品合计326样。此外,还建立电商PC网站、 微信商城、微博、手机APP,降低了网上交易成本,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为致力于涉足电商产业的农户提供了实践平台。
走出市农业电商产业孵化基地,就是服务中心的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一排整齐规划着多个窗口,有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村产权交易(土地流转)、动植物疫病防控、林业技术推广、农业气象(防汛抗旱)渔业技术推广、农机等系列服务。“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主要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马屿镇农办主任李成清说,“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开展资金互助、联保联贷、农信担保、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
据悉,除了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商孵化服务平台之外,综合负责中心还有农资物流服务平台、科技示范服务平台、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在农资物流服务平台,中心设立了集仓储、销售、实验、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农资连锁超市;科技示范服务平台依托神鹿种业公司,开展现代种业创新;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中心构建以触摸式信息服务终端为载体的农业智能信息网络。
“简单地说,农民在服务中心可以享受从开始种植到最终销售一条龙服务。”李成清这样描述:一位农民想种植蔬菜,服务中心现代种业区将为农民提供优质的蔬菜品种。有了种苗后,在现代农资超市可以卖到各类农资,实现一站购齐。在种植过程中,这位农民遇到农技方面问题,在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将得到想要的解决方案,如遇到病虫害,还可以请教庄稼医院给予诊断。待蔬菜长成后,这位农民还可以搭上电商这趟高速列车,将产品放到“瑞安淘”上吆喝叫卖。
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涝区”变“粮仓”
这几天,种粮大户项宝荣一有空就会去田里走走、转悠转悠,看看自己的宝贝疙瘩——水稻成长情况。“7月初种下的第一批水稻,有些已经‘大肚子’了,马上就要破口出穗了,预计10月下旬就可以收了。”项宝荣站在田间,看着自己的这些宝贝疙瘩已含苞待放,马上就要露出谷粒了,他对于今年的丰收信心满满,情不自禁用“行内话”向记者介绍说,自己今年种粮面积达2600多亩,比去年增加了八成多。
项宝荣种植水稻的地方位于瑞安天井垟粮食功能区,它位于马屿镇内,因其地势低洼,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貌似天井而得名,这里曾是省内有名的“涝区”。在马屿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养囡(女儿)勿嫁曾家垟(天井垟),漫水白洋洋;晴天没水吃,雨天上栋梁。”那么,项宝荣今年增种超八成的底气来源于哪里?
项宝荣说,是天井垟治理成效让他“底气”更硬了。2011年以来,瑞安启动实施天井垟综合治理工程,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983万元,全面疏浚河道34公里,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自从天井垟开始治理后,河道被拓宽、加深,防洪排涝能力提高了,蓄水量提升了,即使面对去年超强台风“菲特”,面对“两百年一遇”的强降水,原本农田排水需四五天时间,仅用了两三天时间就基本排干了,迅速从灾难中复苏过来,成功破解了天井垟的“锅底”困局。
走进瑞安天井垟粮食功能区,放眼望去,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一片绿油油。曾经的“涝区”已华丽转身为万吨粮仓,成为浙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被评为首批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十大示范区之一,成为名符其实万吨粮仓。
不怕旱、不怕涝,这可乐了项宝荣这样天井垟的种粮大户。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服务中心还设有工厂化育秧、农机机库、农业气象数据收集中心、测土配方试验田等多个服务中心,为种粮大户提供贴心服务。
良种良法,增产增效。功能区内全面推广良种良法,种植甬水稻品种优9号和2640,良种覆盖率与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100%,省级千亩示范方预计亩产将达1100斤,比区外增产10%以上。
“涝区”变“粮仓”。目前,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已经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按总面积2.93亩,每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吨粮仓,完全解决了马屿15万人的基本口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