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百家姓系列(3)
宋有许景衡 清有许松年
瑞安许姓开基祖为唐太尉许温

    瑞安百家姓系列

    3

    宋有许景衡   清有许松年

    瑞安许姓开基祖为唐太尉许温

    ■记者 孙伟芳 文 许良钦 图

    千百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传诵。其实,孟姜女并不姓孟,爹姓许,母姓孟,义母姓姜,故名许孟姜,家住河南杞县许家庄。而瑞安许氏的开基祖唐太尉许温,就是由河南光州转居湖南长沙,再迁居到浙南瑞安的。瑞安许氏基本上都是许太尉后裔。

    水心街、会文里、渔篁街……许氏名门望族曾聚族成居,人才辈出。宋有许景衡,清有许松年,民国有“太和五杰”……

    高阳郡浙南许氏:

    一代名臣许景衡

    执政忠直,遇事敢言

    日前,在许景衡后裔许道煊等人陪同下,记者来到荆谷新河头村。据了解,该村许姓者有500多人,而与此同祠堂,马屿的沙垟许氏分支,有1500多人。

    在一间残缺不全的旧祠堂前面,远远地望见其大门左侧墙上挂着一大幅照片,走近一看,原来是许景衡纪念馆的效果图,庄重大气。“作为瑞安十大历史名人之一,被尊为‘章安四贤’之首的许景衡至今未有纪念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许道煊告诉记者,“去年,纪念馆在新河头村的许氏老宗祠拆建基础上扩建,已打好地桩,但因种种原因目前工程受搁浅。”

    无论纪念馆是否建好,许景衡的高风亮节依然值得后人颂扬。

    许景衡(1072—1128),生于两宋时期,字少伊,原白门人,后徙东山,人称横塘先生,生平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历任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他屡次被罢官。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称帝(即宋高宗),召回许景衡。许担任御史中丞,后又升为尚书右丞,进入统治阶级的决策机构。当时,他为抗金名将宗泽仗义执言的故事,成了家乡人民津津乐道的千古美谈。

    许景衡不仅是一代名臣,同时又是著名学者,被时人称为“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其著作《横塘集》是温州最早入编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的文学作品专集之一。

    后因许景衡“执政忠直,遇事敢言”,被追谥为“忠简”。“许氏后裔曾在会文里建宋忠简公祠奉祀,可惜已拆建。”市玉海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希濂告诉记者。

    据推断,许景衡就是许太尉的第六世孙。“我们属于高阳郡浙南许氏,为唐朝宰相许敬宗(592—672)第十二世孙唐太尉许温之后。”许希濂说。

    唐太尉许温(872—?),字敬和,随父由河南光州(固始)徙居湖南长沙,为避五代之乱,约在公元907年,35岁的许温和57岁的父亲迁居瑞安帆游乡,躬耕于白门山(现属瓯海丽岙)。

    许氏水心街一脉:

    水师名将许松年

    世袭云骑尉,五代荣封

    经过漫长的600多年,许景衡的第二十二世孙——许松年出场了。

    许松年(1767—1827),字容隽,号乐山,谥忠靖,是清朝嘉道年间的水师名将。许家家世业儒,但许松年却是个“另类”,从小好武厌文,“幼逃塾驰马”。好在家人因材施教,让他练武功、习骑射,天资聪颖的他,勤学苦练,武艺渐进,20岁时,应浙江乡试,中武科举人。他肃清倭寇,剿平海盗,为维护台湾统一和社会稳定,打击鸦片走私等活动,做出卓越贡献,遂由千总、参将、总兵累官至福建水师提督。

    许松年先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事南北洋水师达40多年。

    在担任天津水师营总兵时,许松年第一次被嘉庆皇帝召见,当时他和一些大官员在太和殿晋见皇帝,大家都跪着接驾听训,唯见许松年“站”着不跪,皇帝正要发难,仔细一看,才发现许松年跪而如立,甚为诧异,连声赞誉,“汝身材如此魁梧,诚我大清大将军也。”故瑞安人都称松年为“许大人”,除因其官大外,就因为其身材高大魁伟。

    许松年家住老城关社坛街(水心街),他骑马外出回家时,往往骑着马奔进大门,然后在厅堂前院下马。他家大门台虽与其他大户人家一样高,但许松年骑在马背上,弯腰方能通过,因此便重新拆建抬高门台。于是里人流传说:“许大人家的门台比城门高。”

    许希濂是许松年的第六世孙,世居许氏三进退的大宅院,其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已有190多年历史(现为许松年故居,瑞安文物保护单位)。从青石台阶步入许宅大门,便是一退院的门台厅,宽敞的厅堂中间,建有形似牌楼式的“圣旨亭”,据说这是在许松年去世时,家属为接旨而赶造的。

    “家父许天牧系许松年嫡长孙,我们一家居住在正屋,松年公一些遗物也珍藏在我家,有乌木大座椅、字画、瓷器及刀剑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珠红色‘圣旨盒’,内有清帝颁发的五道诏书(圣旨),其中一道为‘赠花翎,世袭云骑尉,五代荣封,年俸三千’。许希濂说,“听母亲说,1909年,父亲年仅12岁时曾受封,头戴红缨帽,风光地骑着马在城里转了一圈。”

    小沙堤一脉:

    文武双全许启畴  一家四代,翰墨传承

    许景衡的第二十三世,又出了一名文武双全的能人——许启畴。

    许启畴(1839—1886),字拙学,不仅通经史、擅中医和书画,且精武术、善搏击。他是全国最早采用欧美办学制度开办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的发起人之一;他还会同邑人陈虬、陈国桢等人发起创办心兰书社。据考,该书社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的雏形。

    许启畴家住瑞安老城关大沙堤。这支许氏是有名的书画之家。150年间,许启畴一家四代翰墨传承。

    许启畴工书画,其书以魏晋风格名世,著有《意园诗抄》。许苞(1863—1937),为启畴四子,亦继承父业成为名医,他同时工书法、金石,书法造诣尤深,为“浙南四支笔”之一。许次玄(1898—1951),为许苞次子,精诗、书、画、印,名重浙南文坛,著有《次玄印稿》、《次玄诗章》。许大均(1922—?),则为次玄长子,受家风熏陶,他喜书法,独钟金石篆刻,有《许大均篆刻集》、作品入《中国印谱》等辞书。

    日前,记者在杭州采访了今年82岁的退休老干部许来仪,“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叔公许苞练书法,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但直到花甲之年,许来仪才得暇重温家学,挥毫练字学画,20年来成绩斐然,她出版《桑榆补翠》的书画集,其中除本人的70多幅书法作品、30多幅花鸟山水画作外,还附录其曾祖许启畴、叔祖许苞及其下辈数代人的多幅书法作品。祖孙墨迹相互映衬,彰显瑞安许氏一门书画传家,家学渊源的厚实文化底蕴。

    渔篁街一脉:

    倡新学“太和”五杰  留学归来,各领风骚

    到民国时期,许景衡后裔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其第26世孙——“太和”五杰。

    许璇等六兄弟出生于原城关渔篁街。他们的曾祖,因经营“许太和”酿造坊而致富,父亲是举人,其中五兄弟均留学日本,学成归国后,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里人号称其为“太和”五杰。

    第一杰:许璇,(1876—1934),字叔玑。早期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之先驱。清末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掌北京、浙江等高等农业院校,担任中华农学会会长。

    第二杰:许燊(1879—1943),字达夫,是辛亥革命先驱人物和国民党政坛元老之一。

    第三杰:许铸(1880—1955),字演素,名冶荪,是近代温州地区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初,许铸在会文里许氏宗祠创办幼儿园,开创瑞安幼儿教育之始。上世纪40年代,则担任西南小学校长 (在解放前后三度任校长)。他还将许太和全部房产计2000多平方米、3亩多地,无偿捐赠给学校。

    第四杰:许壬(1884—1930),字养颐,浙江第一地方法院院长兼民庭庭长,浙江律师公会会长。

    第五杰:许徵(1888—1969),字冶同,1910年代著名的冶金、兵工及热处理专家,担任南京军工专门学校校长,武汉和重庆兵工厂总工程师等。

    据悉,如今“太和”五杰后裔基本上散居于全国各地。

    [相关链接] 许氏溯源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前524年迁容城 ( 今河南鲁山县 )。战国初为楚国所灭,其后代逐有许氏。还有一个传说是,许氏为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但历史上并无证实记载此人,可能为神话人物。

    许姓在中华姓氏中排名第26位,总人口约有1100万,尤盛于江浙和云南地区。许氏在瑞安姓氏中排名第30位,有人口8800多人。除了瑞安老城区,瑞安许氏分支主要集聚在马屿沙垟、仙降新安和上望等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五水共治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在现场
   第00007版:莘塍新闻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议事厅
   第00010版:人物志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专版
   第00015版:专版
   第00016版:广告
瑞安许姓开基祖为唐太尉许温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瑞安许姓开基祖为唐太尉许温
2014-9-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