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工做“大脑” 热情义工当“手臂”
“两工联动”,助推志愿服务模式专业化
■记者 陈丹丹 见习记者 胡 叶
在2011年前,我市专业社工仅有3人, 2013年则大幅增至581人,今年,又将有一批“新面孔”通过专业考试,加入到社工服务队伍中来。
社工队伍虽然在壮大,但需要填补的“裂缝”也在无限扩大。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市逐渐形成“社工+义工”的服务新模式,即通过“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模式,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建立起社工、义工联动发展的机制。
生活遇到难题可到专门的社工机构寻求帮助,孩子放学无人管可以利用社区活动室看看书、写写作业,残障人士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学会“助人自助”,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专业社工和热情义工相辅相成,将服务深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区“四点半学校”:
为孩子解决“放学后”难题
“放学时间到了,孩子们马上就要来了!” 日前,记者于下午16时30分准时抵达育才社区“四点半学校”,当天的辅导老师朱守国已早早在课业辅导室等待学生们放学。
话音刚落,几名小学生便背着书包飞奔而来,有的接过朱守国手中的蛋糕,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有的则坐在桌前,认真地做起作业……
“这个字应该这么写……这道题应该这样算……”朱守国耐心地辅导着几名做作业的小学生,本职工作即是教师的他,不管工作多忙,每周都会抽出一个下午时间,到这里当义工。
事实上,这所“四点半学校”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为了解决中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照顾看管,由育才社区社会工作室搭建的学习娱乐场所,于去年9月份开始正式“开学”。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四点半学校”除了拥有一间宽敞明亮的课业辅导室外,还设置了一间图书室和一间综合活动室。其中,综合活动室是集学习教育区、逃生体验区、心灵鸡汤区、绿色环保区和健康区为一体的科普馆。
“在这里,每周会安排一次文体结合的活动,或让学员自编自演节目。”育才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群微说,现在每天都有近30名学生放学后来“四点半学校”继续“上学”。
钟茗格是安阳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很喜欢“四点半学校”,她的妈妈何丽慧也对这里赞不绝口:“我家是双职工家庭,下班前的真空时段根本管不了孩子。以前,孩子放学后,只能让远在陶山的爷爷坐公交车过来帮忙照看。社区开设这样一个平台,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乐园!”
今年暑期,育才社区又为“四点半学校”延伸了新的公益服务——免费为社区学员提供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除了6名大学生志愿者过来帮忙外,也有不少家长自告奋勇地报名当老师。“暑假期间,我们每周都会举办两次主题活动,比如手工课、英语课、心理咨询、安全科普宣传教育等,丰富学员的暑期生活。”李群微说。
医院里的“红马甲”:
为导医工作注入加倍爱心
“请问做急诊CT往哪边走?”、“验血是在这里排队吗?”、“你能帮我看看你这台自助机怎么用吗?”……一走进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就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小何正在忙碌的身影。
“很多人对就医流程不熟悉,常常排队到了窗口才被告知要先填表,有时也会有排队的病人因错过叫号和医务人员发生矛盾。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病患和家属导诊引路,安抚情绪激动的就医群众,搭建医患之间的桥梁。” 小何说,看到腿脚不便的老人,他们也会赶紧上前搀扶。
小何和现场的几名“红马甲”都不是医院的医务人员,他们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教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瑞安爱加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导医义工。他们经过3个多月的培训“合格上岗”,不管多忙,每周都会至少抽出半天时间到市人民医院来做“义工”。
半年来,“红马甲”队伍不断壮大,已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现有的近80人,每天都有10至15名义工轮流在医院开展导医服务。如今,在就医群众的眼里,“红马甲”就代表了信任。
正在排队缴费的叶大爷一脸感激地告诉记者:“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自助机根本不会用。穿着红马甲的姑娘看到后,马上帮我充钱到卡里,这些义工都是热心的好人。”
“有了热情义工当‘手臂’,导医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爱加倍”理事张松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医院门诊导医服务的同时,还将逐步开展便民服务,如在门诊大厅放置推椅、雨伞、小凳子等,随后将对义工进行专业培训,推出临终关怀、病房关怀两项服务和募捐义卖等爱心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行善加倍。
助残社工机构:
为残障人士构筑心灵家园
利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扎在瑞祥山庄,是一家免费为全市15周岁至35周岁精神、智障患者实施辅助康复的公益性社工机构。
金瑞福是该中心的创办者,身兼数职的他,现在只要一有空,就会跑到中心各个教室里转转,掌握患者们的康复情况,以及督导社工开展专业的个案和小组社会工作。
“每天的上午,我们会为患者安排音乐、舞蹈等课程。而下午大都采用工疗,让患者们自愿参加手工劳动,赚取的钱归他们自己。”金瑞福介绍道。
记者采访时正值工疗时间,小华(化名)和其余患者一起,正在制作手工艺品。只见他熟练地将几块红色布料叠在一起,对齐、翻折、固定,不一会,一个精致的“蝴蝶结”便诞生了!
据介绍,小华从去年4月份来到该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后,病情持续好转。有管理人员看护,有朋友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天,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还有一定的福利保障。通过劳动,他慢慢意识到自身的价值;通过交流和学习,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以前连公交车都不会坐,现在他回家后还懂得帮家里分担家务,扫地、擦地都做得有模有样。”小华的改变,让他的家人倍感欣慰。
“对一般的残疾人康复机构来说,只要每天能照顾好学员们就行,但我们的宗旨是开展深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康复服务,让学员们掌握最基本的谋生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金瑞福自豪地说,自中心创办以来,已有8名患者成功康复,并走向社会。
“我们中心仅有6名社工,而精神疾病患者及智力残疾学员却有20多名。”不过,让金瑞福感到欣慰的是,在人手紧缺之时,会有一支固定义工队伸出援手。
今年8月,该中心组织学员赴高楼进行“农疗”时,17名义工主动参与,一同带着学员看风景、摘杨梅。此外,该中心社工负责学员日常康复训练,义工则在社工指导下,帮忙看护学员,协助教授音乐、舞蹈、书画等。
海安社区社会工作室:
让移民更加安居乐业
困难有人帮,纠纷有人调解,大事小事有人管……“这些真要归功于海安社区社会工作室‘心连心’公益互助会项目。”塘下镇海安社区的一位移民给“心连心”公益互助会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塘下镇海安社区拥有一个特殊的移民村——珊溪移民行政村城东村。移民安置十多年来,城东村受到了历届当地党委政府的特殊关爱与照顾,其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市移民村中成为无可争议的佼佼者,而一直以来城东村与周边村和谐相处所营造的融洽氛围,更为移民互助平台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去年10月,借着温州市创建“幸福社区”的东风,我市将“移民互助平台”创建试点落定海安社区,成立了海安社区“心连心”公益互助会。
据海安社区社会工作者施克华介绍,互助会作为“幸福社区”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得到了海安社区党委的高度重视,社区在办事处下设专门办事窗口,为移民们提供便利的互助服务。
“互助会的首要任务是要帮助移民发展生产,为移民创业就业牵线搭桥。”施克华说,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等“授人以渔”的引导方式,移民创业就业成功率确实提高了不少。
“今年,一名就读于瑞祥高级中学的移民子女苦于缴纳不起学费前来求助,我们在了解情况后帮助他争取到了相关部门的助学扶持。”施克华回忆道,去年,互助会也开展了助学帮困活动,帮助6位贫困学生得到企业的结对帮扶。
“经过10个月的探索,互助会已经逐步走上正轨,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兴趣+公益’的形式开展社区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努力让移民更加安居乐业,为温州市下年度全面推广该项工作累积有益的经验。”施克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走访上述4家社工服务机构后,记者深深地感觉到,“有问题,找社工”正在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社会工作”这个原本抽象的名词变得越来越真实可感。
近年来,我市专业社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造出了一批集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性于一身的社会组织品牌,目前已涵盖青少年服务、新居民服务、残疾人服务、移民服务、敬老服务、婚姻家庭、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
除采访中提到到的4家社工服务机构外,我市还有提供禁毒专业社工服务的华夏之家社工服务中心、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公义社工服务中心,以及同样致力于关怀弱势群体的马屿“爱心之家”社工服务中心、“爱心阳光”社工服务中心和桃源社区社会工作中心,这些专业社工机构,成为政府延伸职能的“手和脚”,为社区居民生活添加了一道靓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