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灯火通明
——读《偷书贼》有感
瑞安滨江中学 九(8)班 郑林亦心
我喜欢听故事。
当我坐在摇椅上时,作家总会用自己特有的慢速度给我拼凑出一整个故事。我听了非常着迷,他们提到整个世界被大火笼罩,炸弹掉在他们家附近,人们东奔西逃,还有童年时建立的坚强友谊,连战火,时间都无法摧残的坚强友谊。
《偷书贼》就是这样的故事。
在充满死神光临的二战时期,莉赛尔因为一本本从镇长家里偷来的书,才不会感到绝望和悲伤。在她艰难地看书,又艰难地经历战乱的旅程中,她看出了许多人的内心:在地下室陪着莉赛尔读书,空袭时无虑的拉着手风琴到天亮的汉斯爸爸;当众递给犹太人面包而被打的男孩鲁迪;毫不迟疑地接纳了犹太人,沉默着替继女收好精神之书的罗莎妈妈…之后,犹太人马克斯投奔到了这个毫无人性可言的混乱城市,他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寄居在汉斯家地下室,忍受着不见天日的痛苦,在每家每户都赶去防空洞时,他却在感谢上天给予他的一片星空。只有莉赛尔愿意给他描述天气,身边的状况,在他命悬一线时用精神食粮唤醒他渐渐消失的生存的信念。德国女孩和犹太男人用特殊的方式惺惺相惜。后来马克斯被抓入了集中营。死神来到了他们所在的汉密尔街,攫取了全部人的生命。书给了莉赛尔一条活路,她在地下室,她没有死。她哭泣着站在废墟中,泪已冰凉。死神不忍心带走她,一个用文字喂养的灵魂。
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生存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人都为自己的晚餐、地下室是否坚固而怅然,担忧着炸弹是否会扔到自己家里,战争中的人们就像一群团团转的蝼蚁,随时有生命危险。在经历过二战的伊恩麦克莱恩爵士的描述中,童年里最深刻的回忆即是被父母安排在金属板下睡觉,家里的窗户都贴上了黑胶布,“魔幻故事和漫画英雄从来不会出现在生活中,恐惧足以冻僵灵魂”。爵士如是说。和平,是世界人们的唯一需求。
现在,当我们走到冷酷仙境的时候,仍能看到的是铅板一样沉重的天空,星星早就隐匿无踪,到处都是尘土飞扬的战火硝烟。在书本的世界里,战争的密云下没有阳光照亮的人们,他们感受着希望的火苗带来的热度,和死亡的风吹来的寒意。一场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战争,多少人死于非命,多少人无家可归,又有多少孩子流落街头。诚然,这故事并不是关于偷窃的,但是,战争就是一场剧烈的偷盗,盗窃不管目的得到多少都是罪恶的开始。和偷苹果、偷小说的孩子比起来,夺走人们的性命,偷走人类幸福的战争才是更大的罪人。世界被一个小偷掌握,处处的一切都被偷走,只留下无可奈何。战争的烟云足以使人们的希望变得很小很小,小到随风而逝,而一个没有希望的人,又怎样去保卫自己的和平世界呢?“战争留下的唯一痕迹是一片自东向西飘动的烟云,它窥视着每扇窗户,想找个地方钻进去。它越来越厚,在空中扩散开去。”作者这样描写道。
不过,莉赛尔一般善良的人性在大颗大颗的炮弹中生存,大片大片的硝烟灰尘中矗立,在怨念残酷的战争尘埃中开出了最美丽的花。
听故事的人呼了一口气,掩卷沉思。她发现莉赛尔一个人坐在废墟里,手中捧着一本书细细咀嚼着。我不再打扰她。
这是属于善良的莉赛尔的,一个人的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