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档案担纲“市民健康管家”
有无慢性病,以前吃什么药,打开电脑一目了然
■记者 陈丹丹
我市自2006年起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近年来,项目实施顺利,截至8月底,共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10.84万份,其中老年人18.41万份,发现并管理高血压患者10.2万人、糖尿病患者3.16万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5520人。
不少市民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不太了解,电子档案中包含什么内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有什么意义?市民可否自行在网上查询?就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锦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采访。
责任医生上门为居民建档
林少华是锦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内科医师,也是该街道沙河社区的责任医生。
沙河社区有户籍居民1100多人,从2006年起,林少华开始负责为辖区内的居民进行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
“通过不断摸索,建档制度越来越成熟,目前我们已为1902名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据林少华介绍,除户籍居民外,在沙河社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也能享受到建档服务。
记者从林少华打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上看到,电子健康档案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姓名、年龄等个人基本信息,也有个人体检结果。另外,老年人还有老年保健、老年随访记录项目。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会另外建高血压或糖尿病卡,包括管理评估、随访记录等项目。
那么,这一份份电子健康档案从何而来?据了解,除了平常的接诊工作外,林少华常常放弃周末时间,上门为居民进行体检、随访等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她会主动向居民宣传并根据居民的意愿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如果居民到中心就诊,或者在我们上门检查时,表示愿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我们会将信息录入到系统中。”林少华说,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讲求自愿,且除了医务人员,其他人不能随意录入。
动态档案便于医生了解病史
那么,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市民是否可以查询自己的档案呢?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系统并不对外开放,在互联网上居民查询不到,只有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才能查询。“健康档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查询的,所以市民可以放心,不用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林少华说。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后,居民每次就诊时可以进行动态记录。每次体检、就诊记录都可以录入其中,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可作连续性对比。”林少华表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帮助医疗机构对病人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医生在短时间内可以了解病人的病史,有利于医生作出客观的判断。
针对慢性病患者,林少华表示,医院会对其分级管理、定期上门随访,监测血压、血糖等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以有效控制慢性病人并发症的发病率。
此外,电子健康档案健全后,对于有关部门卫生政策的制定与管理,以及居民某项疾病的发病率研究等,都是一个有力而方便的数据支持。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电子健康档案完善后就有希望实现健康档案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的健康档案。居民在任何一家联网的综合医院就诊,医生可随时查看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从而了解居民的病史、用药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