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全国眼镜销售70%份额的“中国眼镜之乡”
九成马屿眼镜企业“寄人篱下”
■记者 项乐茹/文 见习记者 王鹏洲/图
马屿眼镜产业名声在外。一个只有14.5万人口、189.4平方公里的江南小镇,却成就了一支5万余人的眼镜销售大军,开出2万多家眼镜经销店,掌控着全国大多数眼镜销售渠道,年销售额逾250亿元,占全国销售份额的70%以上。不过,这个被誉为“中国眼镜之乡”的马屿眼镜产业,眼下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马屿1分钟生产出76副眼镜
“哪里有马屿人,哪里就有眼镜;连外国人,都知道有个马屿眼镜。”马屿当地这首脍炙人口的小快板,很写实地概括出马屿眼镜产业的前世今生。
几天前,当记者踏上马屿这块土地,单单从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就感受出马屿眼镜的热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第一代马屿眼镜商从马屿出发,到全国各地销售眼镜。日积月累,闯荡有成就的马屿人,开始从“地摊游击战”转向“店铺经营”,从散兵游泳式作战到连锁经营,最终成长为一支人数逾5万的眼镜销售大军。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外马屿人已开出2万多家眼镜经销店,掌控着全国大多数眼镜销售渠道,年销售额逾250亿元,占全国销售份额的70%以上。北京福美达、上海天鸿、重庆千叶、济南茂昌、东莞月亮岛……一批如雷贯耳的知名眼镜品牌和企业,全部出自马屿人之手,马屿人将眼镜推销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在抢占全国眼镜市场的同时,不少人又返回家乡办厂,马屿当地的眼镜产业也被带动快速成长起来。
在今天的马屿篁社工业区内,聚集着大大小小的眼镜企业。眼镜品种从眼镜配件到成品光学镜架、老花镜、太阳镜,镜架材料从普遍板材到高端TR再到铝镁金属等,马屿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研发、配件加工、表面处理、成品包装和市场销售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据马屿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谢卿省介绍,作为当下中国眼镜制造销售的发源地之一,我市90%以上的眼镜企业落户马屿,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产值逾10亿元,产品销往全球。“马屿年产眼镜超4000万副,每分钟就有76副眼镜出厂,占瑞安眼镜总产量的90%以上,占温州眼镜总产量的60%以上。”
栖身于居民楼的眼镜厂
数字令人骄傲的同时,也有不少忧虑。例如,采访中获悉,马屿现拥有160家眼镜生产企业,占地面积仅200余亩。相当于说,一家企业平均面积仅1亩多一点。
在马屿镇篁社村,记者的车子经过一座小桥后,在一栋居民楼前停下,这里看起来是居民楼,实际上还有一家眼镜厂藏身在居民楼里。在这栋楼的一层,企业生产车间、办公室、展示厅、会议室依次排开。车间内,二三十位工人正在有序地生产眼镜镜框。
3年前,马屿人沈紫微和丈夫高邦鸟在此创立了温州维多利眼镜光学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眼镜框架。办厂第一件烦心事,就是找厂房。颇费周折后,夫妻二人租用了一栋居民楼的一层商铺,用作厂房生产及办公。
“我们主要做眼镜框架出口外销生意,年产值约五六百万元。”沈紫微和众多马屿人一样,做生意实诚、勤奋。因此,这几年虽然欧美市场不景气,但生意还算平稳。这栋居民楼里生产的板材镜框,是当下最为主流的镜框材质,因为重量较轻,款式繁多,市场需求量大。
不过,沈紫微也有头疼事,比如不断加重的成本负担和利润的缩水。
“在外界看来,眼镜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但这句话绝对不适用眼镜生产企业。”沈紫微说,处于眼镜产业链末端的生产商,一副眼镜框架的出厂价一般在50元以内,普通的板材镜架也就十七八元,这一价格,跟眼镜店里销售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眼镜相差甚远,所谓暴利,其实都被批发商、零售商端瓜分了。
办厂3年,劳动力成本也在年年上涨。“刚办厂那年,工人月工资1800元,如今已涨到3000元以上。” 沈紫微说。
减少人工成本的唯一办法是机器换人。这两年,沈紫微也陆续引进了一些设备,替代人工并提高生产质量。可现实难题摆在她面前:没有闲置的土地供机器摆放。
沈紫微感叹,当下,篁社眼镜园里就没有空余厂房,他们迫于无奈租用民房。而没有合适的厂房,规模生产就难以提上日程。“去年年底,有客户揣大订单找上门,却因为缺少生产能力不得不推掉。”
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在马屿,像这样藏身于居民楼里的眼镜厂,并不是个例。
采访发现,聚集在马屿篁社村的众多企业,不少还在从事OEM贴牌生产,靠低价格和低成本来竞争。“创建品牌的投入成本过高,这对我们这些小微企业太过吃力,还不如多接点外贸订单,做老客户的生意。”一小微眼镜老板如是说。
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的过剩,高附加值产品的缺乏,让马屿眼镜在中国眼镜市场格局中的明显优势不再。一位在外马屿眼镜商回乡参加交流会时这样说,马屿“中国眼镜之乡”的美名在外,但反观马屿镇内的众多眼镜企业,却没有一个特别叫得响的牌子。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近年来一些马屿眼镜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但马屿眼镜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还较为滞后。眼镜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人工等经营成本的高涨,马屿眼镜产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无法施展拳脚。据谢卿省介绍,根据调查,目前马屿90%以上眼镜企业都属于租用厂房或民房,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受限。个别潜力企业不堪经营压力,选择外迁到江苏丹阳等地,马屿眼镜,成了“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很多马屿眼镜商在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却不愿意回乡投资。”谢卿省坦言,由于缺少发展平台支撑,集聚规模偏小,投资环境的制约,对在外的马屿人吸引力不够。
“马屿眼镜有广阔的销售市场,也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种种局限,很多优势却在渐渐变为劣势。”市眼镜商会会长方孔利坦言,经营企业无非要优化人、设备、技术、管理等资源,但对于马屿这样的小镇来说,先天的条件不足,资金、人才、技术长期以来都向外流,特别是“低、小、散、弱”的产业格局尚未摆脱,眼镜产业的发展不足,动力不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眼镜市场中,马屿人正在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必须求新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