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湖新星村民珍藏祖传圣旨近五百年
系明代嘉靖皇帝颁发,保存至今大致完好
■记者 黄丽云 实习生 董倩倩/文 记者 孙凛/图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每当在电视剧里看到一群人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敬聆太监宣读圣旨时,不少观众总想一睹古代圣旨真貌。
在我市的锦湖街道新星村便存有一幅距今已有481年的明代圣旨。日前,因圣旨出现虫蛀和破损的情况,该村村民将之拿到了市博物馆,向专家请教保护之法,顺便鉴定真伪。
经市博物馆专家鉴定,该圣旨为真品。为了一睹圣旨的真面目,并了解其来历,记者近日来到了新星村,该村已94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的村民周巨希给大家缓缓道来……
由来: 圣旨加封周令及其妻
随着圣旨的缓缓展开,一段明黄色丝绸上,黑色字迹显现。该圣旨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加封瑞安人周令中宪大夫,其妻为“恭人”的绢质圣旨,全长约300厘米,宽30厘米,织锦,前有祥云,后为云天图案,正文墨笔正楷,共215字。落款日期为“嘉靖十二年九月十八日”,钤盖“制诰之宝”篆体阳文朱印。内容大致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以元良衍庆沛泽寰区,凡厥群工,咸被褒典。矧乃近密之臣,朕所擢任者乎!尔顺天府府丞周令,昔在先朝,首膺召命,效劳滋久,荐陟华阶……
据市玉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苏尔胜介绍,圣旨的大意是:周令是皇帝的近密之臣,在正德皇帝时,就第一批响应皇帝的号召,为他效劳,然后一步步升迁。再说周令向来勤恳谨慎,贤德的声誉朝野咸知。日常办理政务非常认真,文笔不错,甚得帝心,因此特意升授其散阶为中宪大夫(正四品),希望今后其能更加忠心,业务更精熟;周令的妻子丁氏,原被封为七品孺人,一直以来,她能够恪修妇道,相夫教子。现在丈夫得到提拔了,妻子也应该一并变得尊贵,因此特进封她为四品恭人。
其人: 善书法 谨慎为官60载
周令,字巽之,小时候就擅长写字。他的父亲传授其经史,还教之书法。他还曾跟随王瓒(明代官员,人称榜眼王)学习过,因此能刻意诗书,静研易学。明成化二十年(1484),知府项澄以“奇童”的名义将他推荐给朝廷,召为翰林奇才。
据《瑞安市志》记载:周令尤其擅长柳楷,小心谨慎,有长者风度。初任鸿胪寺序班,升为司仪署丞。弘治十一年(1498),任中书舍人,值内阁,领制剌文字,侍经筵,预修《玉牒》、《国史》。嘉靖十二年任顺天府丞,后历任太常寺卿兼司经局正字、通政使等职。出入禁阁60余年,周令始终小心翼翼。自30岁,即弃科举文字。誓志于善。每以圣贤为师,省愆思过,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之天。
记者此次采访的周巨希,是周令的后人,民国27年毕业于瑞中,是当年周家的“文化人”,对周令的事迹亦有所了解。他说,周令曾著过《志善集》,现已失传。
据传,周令的儿子曾任七品官职,其后代则再无担任官职的传闻。
传承: 近500年漫长保护史
这幅圣旨见证了周家先祖曾经的辉煌,一直是周家的“宝贝”。
周巨希说,圣旨一直保存于家族中最年长者或者最有威望的人手中,如果保存者去世了,那么就重新选择一位家族成员来保管,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
因年代久远,前期保存的具体事迹家族中已无人知晓,近百年来,圣旨的保存方法,周巨希还有所了解。
“因为圣旨流传的时间比较久,不能一直秘密收藏,所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保存者总会把圣旨从柜子中取出来晾一晾。不能直接在太阳下暴晒,就将之放置房间的窗户旁,拉上窗帘,铺开圣旨,使之能够通风。”周巨希回忆,现在也还是采取这种方法来晾晒。
在周巨希的记忆里,圣旨经历最惊险的一段时期,就在上世纪70年代的“文革”时期。当时,是由他的曾祖父在保管,他们家以前薄有田产,被定性为地主,周巨希开玩笑说是比较贫穷的地主,但是地主受到的待遇就是不一样,家里经常会有人来搜查。
当时村子还未搬迁,在里面的水库旁。为了保护好圣旨,每当搜查的人走进村口时,就会有人报信,然后其曾祖父就会悄悄地把圣旨藏到水库旁边的山洞:在山洞里刨一个深深的坑,然后将圣旨埋进去,直到确认搜查的人员离开了,再去山洞里拿回来。
“躲猫猫”时期过去后,圣旨的保存基本上就没有遇到难题。但是最近,周家人又碰到新的问题,历经近500年沧桑,圣旨开始出现破损、虫蛀,这让全村人很不安,于是他们决定,将圣旨拿到市博物馆,一来让专家鉴定圣旨的真伪,二来向专家取经,看要如何保护这幅圣旨。
数量:我市共已发现5幅圣旨
类似的圣旨在我市有多少,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呢?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博物馆馆长陈钦益。
陈钦益介绍,包括新星村的这幅圣旨,我市现共已发现5幅圣旨,均是明代的,其中两幅保存在市博物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和文献研究上。
“周家人将圣旨拿来时,圣旨已出现虫蛀和破损,在民间保存500年,能最终流传下来很不容易。但是文物保存,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对温度、湿度等都有要求,所以最好还是交由国家来保管,只要圣旨本身存在,那么其史料价值就会存在。”陈钦益说。
陈钦益介绍,该幅圣旨眼下需要马上进行杀虫等处理,也需要开展修复工作。目前,市博物馆仍无法完成修复工作,需要将之送到杭州,修复费用大约在5万元。
该幅圣旨最终的保护场所,是继续在村民家中,还是交给博物馆来保存?新星村村支书周成汉表示,该村大部分村民姓周,因圣旨一直是由周姓村民共同保护的,这个问题要由周姓村民共同决定,他们将召开周姓村民代表大会,做出最后决定。
[相关链接]
文史专家介绍,这道圣旨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而非古装剧中常见的“皇帝诏曰”。在古代,皇帝对下级发布命令的文告称为“诏书”,除“诏书”之外还有“制书”。“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一般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之意的时候,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