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系海岸东移江涂围垦所赐
柏树、团前、下垟厂、薛泊地名寻踪
飞云江边的“棚屋”

    飞云江人文系列

    60

    系海岸东移江涂围垦所赐

    柏树、团前、下垟厂、薛泊地名寻踪

    ■记者 林晓

    瑞安临江沿海。飞云江江涂和东海海涂的围垦自秦汉以迄当代,围垦的范围也随海岸东移而逐步向东扩展。唐宋之前,瑞安海涂围垦多为群众自发性小片区进行。宋代是瑞安古代海涂围垦的兴盛期,瑞平平原东边海涂围垦向东南部延伸至南滨街道一带。

    有意思的是,随着海涂围垦进程的一步步东移,一些村镇地名的来历也与此相关。这一期的“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相关的故事。

    高则诚故里听柏树村来历

    日前,天气晴朗。我们从南滨街道柏树村的停靠站下车,循着高明路沿河走了10来分钟,来到古时被称为崇儒里(今南滨街道阁巷社区)的柏树村。道路两边农田里一垅垅的稻子正收割过不久,几名稚童在田埂上跳跃欢叫。在孩子们身后是一座硬山脊的古建筑,屋檐像从院墙内探出头,在秋阳之下尤为显眼。

    河边这座古建筑就是“集善院”,是700多年前南戏鼻祖高则诚读书上学时的集善院旧址,但我们此行目的并非为了探望高则诚纪念堂,而是寻找南滨街道几个村子的名称与来历。

    热情的柏树村村民将我们引入陈云生老伯家里。陈老伯对村里的大小事情很是了解,讲起来头头是道。村民介绍,村里多陈姓。据民国《瑞安县志·稿》引《崇儒陈氏族谱》的记载,陈氏先祖于宋宣和年间自福建迁于此地,柏树村是宋末广东副使陈则翁和《琵琶记》作者高则诚的故里。

    “我们柏树村在阁巷北面,一般集市购物都往阁巷走。从柏树村最远的地方走过来,不到半铺路(约2.5公里)。现在,虽然都通了车路,很多老年人还是喜欢走路。”陈老伯说,早年从柏树村到阁巷的青石路(有一段是黄泥路)上,一直是翠绿的树荫,大夏天时候走在其中也不觉得热。

    据村民说法,相传在很早以前,村中有好多株大柏树,郁郁葱葱、浓荫覆盖。

    “因为村东面沿着东海,每年台风、暴雨时节,这些大柏树都能起到挡风遮雨作用。”陈老伯说,大约在宋代,瑞平平原东边的海涂围垦正在兴建,村里就种植有大柏树,其作用和现在的海边树木防护林差不多,起到了绿化和防护的功能。

    千百年来,人们认为树的生长需要好地气。“风水好,树就长得好,就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昌盛。”村民介绍,柏树寿命长、不落叶、质地好、易生长,挺拔雄伟,枝叶茂盛,象征着村子的兴盛。此后,大柏树成了柏树村的“风水树”,并取其吉利之意,成了这个村的村名。

    盐坦之前称“团前”

    阁巷一带在明清时期属南社乡。所谓的“南社”,就是指这里是瑞安县城最靠南的集镇。南社乡有五个都十四个庄,基本都在古海涂围垦场一带附近。

    古时,阁巷曾有一处 “双穗盐场”(今场桥)之外的小盐场。在上世纪,阁巷团前地方还设有盐务所,专门负责阁巷沿海一带的盐务收购,以及对盐民技术的指导。

    据团前村村民介绍,早年团前的海涂围垦场一带,曾是大片大片的“盐坦”,如今已是开发建设中的工业园区。

    “以前,‘流滩晒’这种晒盐方式很普遍,最早晒盐的盐坦是在海涂围垦场边上平原土坦上的。在浙南一带,我们团前的盐坦也小有名气。”

    按当地人的说法,早年,团前村有一煎晒盐的盐坦称“新坦”,因为村子就处在坦前,故村名曾名“新坦前”,后因“坦”、“团”方言近音,因此称为团前。

    村里一位老先生介绍,民国时,团前盐务所还有盐警,藏有枪支等器械。民国十七年(1928)初,中共浙江省委特派郑馨来瑞安,贯彻中央“8·7”会议精神,号召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同年秋,中共党员陈卓如带领驮山(今塘下罗凤)农民赤卫队数十人,前往阁巷攻打驻团前盐务所,缴获盐警的一批枪支弹药。当时有民谣曰:“干早庄稼落了雨,驮山出了陈卓如,一杆大旗红又红,我随共产党闹革命。”

    瑞安话“茅棚厂”与下垟厂

    我们一行离开南滨街道团前村,向东南方向行进约2公里后,来到了下垟厂村。

    “厂”,一般人理解是“工厂”的意思。在瑞安方言中,“厂”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茅棚棚舍,瑞安话称为“茅棚厂”。也有讲“茅棚厂儿”的,后面的“儿”字音是轻音,表示面积上很狭小。

    旧社会,瑞安乡村经济落后,沿江沿海的农渔民生活贫困,无力营造瓦房,只好搭建简易的“茅棚厂”居住。

    下垟厂的村民陈建勇讲起他祖辈的生活,与我们聊起“茅棚厂”的话题。据称,其爷爷为沿海涂坦上作业的渔民,住的就是“茅棚厂”。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有很多“茅棚厂”,室内地坪垫土夯实略高于地面,四周砌以矮石墙或泥墙,檐口低矮(低头出入)以防风,中轴上立几杆木柱,这就是“茅棚厂”的顶高。用毛竹当斜梁从木柱顶部倾斜向四边檐口搭设,上铺厚密的稻草或茅草,屋面坡度陡峻,以利雨水畅流。

    “稻草茅草结构松散,铺设层次厚,再加上门窗洞口矮小,隔热性能良好,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呢!”陈建勇说。

    据了解,以前在下垟厂村的沿海涂坦上,原为海涂围垦场居民搭建之棚户,后遂成村落,瑞安人俗称沿海涂坦为“下垟”,而“下垟厂村”的得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资料显示,清代以前“茅棚厂”在瑞安分布较为普遍,滨海地区、海岛及偏僻山区居多。莘塍、塘下沿海、沿江一带村落多“茅棚厂”,也有多个地方称为“下垟厂”、“涂厂”(下垟即滨海滩涂,涂指江、海滩涂,厂即茅舍)。

    民国期间,居住“茅棚厂”户数甚多,1950年代后渐少,1980年代后,“茅棚厂”便匿迹了,仅留作临时制作砖瓦或其他作业的工棚等。

    薛泊是船只停靠处

    宋代以后,瑞安的沿江沿海滩涂由于农渔民的长期围垦开发,日长月久逐渐成为连片良田。元、明两代地方官府重视在沿海平原上构筑堤塘挡潮,疏浚河道蓄淡,以鼓励农民开发土地,并将开发的耕地编入黄册,增加赋税。

    南滨街道薛泊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薛泊村靠近团前村,两村仅隔0.3公里,村里的许多田地、涂园连在一起,可谓有“亲兄弟”的关系。

    事实上,瑞安的多条河流是飞云江、东海构筑堤塘之后,疏浚的河道,并依山脉走向自成水系,源短流急、河道浅窄,年内洪枯变化大。

    “以前,我们薛泊河在这一带最深,也成了船只停靠理想的地方。”据当地村民介绍,薛泊村村东临江面海,西有河道,旧为往来瑞安城乡的船只停靠处,故名有“泊”。另据《薛氏宗谱》记载,薛泊村始祖明龙兴时自白门迁此(原籍闽赤岸),薛姓在村里始居,就以姓名村,称为薛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广告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夕阳红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榕树谭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乐周刊
   第00016版:乐周刊
   第00017版:随手拍
柏树、团前、下垟厂、薛泊地名寻踪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柏树、团前、下垟厂、薛泊地名寻踪
2014-1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