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考验快递行业
光靠人力OUT了,还要拼科技与管理
ui bao
Tel:6688 6688
瑞企备战“双十一”③
R
■见习记者 缪星象 文 /图
电商购物节到来,意味着快递行业将迎来重大考验,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双十一”期间,瑞安快递行业最高日接单量将达45万单。近日,记者采访我市多家快递公司,发现他们或乔迁新址,或增派人手,或早早与各大电商对接,已蓄势待发。
日最高业务量将达45万单
11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顺丰速运温州区飞云分部,现场10多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一位工作人员把一辆装着十几个纸箱的手推车推进场地。这不是他们要收发的快递,而是为“双十一”准备的快递单。“每个箱子里有1000份快递单,这里一共有1.5万份,专供飞云片用。”分部经理刘先生介绍,顺丰速运飞云分部有3个点共50多人,为了迎接“双十一”到来,他们光快递单就准备了这么多。
虽然11日只有一天,但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各大电商的优惠活动会延续数日。刘经理表示,从11月11日至16日,顺丰飞云分部都将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2和13日,11日当天可能要忙到24时。
瑞安圆通速递总经理王先生介绍,圆通速递在瑞安有场桥、塘下和东山3个重点区域。去年11月11日,圆通在瑞安接了6万单,12日快递量也接近6万单。“阿里巴巴第一年上市,推广和宣传的力度会更大,预计今年的快递量会比去年更大。”王经理预计今年“双十一”期间,瑞安圆通头3天平均每天会有10万单业务量,他透露,目前,已经有一家本地大型鞋企向他们预定了12万单。
此外,申通快递公司瑞安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双十一”期间,申通日最高接了7万单。该企业同样认为,高峰期内收件会在8万到10万单。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双十一”期间,瑞安快递行业最高日接单量将达45万单。
新技术同步对接
顺丰速递温州总部负责人表示,去年“双十一”期间,顺丰速递在温州共接70多万单,预计今年的接单量会超过100万单,而这里面电商企业占比超过95%。
“我们的主要客户群是飞云这边的十几家电商企业,他们大多生产箱包、鞋类,这些产品也是卖得比较火的。”顺丰飞云分部的刘经理介绍,飞云点平时日业务量约1000单,而去年‘双十一’期间达1万单,这个数字是2012年的2倍。“预计今年快递数量将在去年基础上增长30%到40%。”他说。
陡然增加的订单量对快递行业绝对是一个大考验。采访中,一些快递企业采用新措施同步对接电商,节省了很多时间,如顺丰的出单系统是与电商企业系统同步的。“顾客把企业的单子拍下来,我们这里马上就自动打印出单。” 据了解,顺丰速递在整个瑞安地区准备了12万份机打电子单,用于11月11日当天下单。此外,对于大的电商客户,顺丰还有专人负责预约、联络,可24小时待命发货。
向管理和科技要人
“迎战‘双十一’,车和人很重要。”申通快递公司瑞安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日公司总部的地址从塘下迁到飞云街道宋家埭工业区内,新场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比之前的场地增7倍。为减少转运压力、提高效率,申通还增加了6条新的直达线路,“比如从瑞安的货物可直达辽宁沈阳等地。”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瑞安申通收递员原有200多人,为迎战“双十一”,企业新增了五六十人。同时增加的,还有网上操作流水工和从事装车、装袋等简单工作的临时工,以及通过与车队签协议保证运力。
而顺丰速运似乎比较淡定,记者了解到,他们已做好预案,包括瑞安在内的整个温州地区已经投入300多辆车备用,不过在人员数量上并无太大变动。顺丰刘经理称,这得益于人力管理上的优势。“平时投递员工数量相对充裕,保证每人每月有4天以上的休息时间。‘双十一’时,通过安排调休等措施,安排出一批机动人员随时待命。这样,就没有额外大量招人的必要了。”
不过,刘经理表示,“向管理要人”的前提是员工素质过硬,并更新技术减少人工。“比如从四五楼往下运货,以前是用人抬,现在我们都用传送带,装车也使用自动皮带机,装袋也用机器。”当然这对管理水平和技术投入相对要高。
电商发展倒逼快递升级
“双十一”作为网上购物节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成为快递业“冲量”的一个重要时期。不过,对于“双十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快递业内人士并不太认同。某快递公司管理者说:“11月17日以后,将会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快递量比平时少很多。如果把前后时间平摊,其实快递量并不会增加很多,收益也并不明显。”不过,他表示,电商在“双十一”期间降价“冲量”,确实为顾客带来了实惠。
“蛋糕越来越大,但有没有能力吃掉那么大的量,企业要心里有数。”一位快递业内人士表示,电商的快速发展,正倒逼快递行业转型升级,仅仅靠人多、车多已经不够了。如果快递公司仍走劳动密集型路线,人力成本将会很高。“如果忙的时候大量招人,闲的时候又辞退,员工的专业水平无法保障,出现错误更会影响企业声誉。”他说。
此外,与电商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我市一些有实力的快递企业正与电商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合作,而二线的快递企业则努力调整定位,力争在电商大潮中赢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