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五水共治”行动,“整”出不少垂钓好去处
岸美水清引来垂钓客
■记者 金汝 通讯员 郑小虎
11月9日晚上18时30分许,家住市区罗阳大道的曹仲霖吃罢晚饭,邀上几名垂钓爱好者,带着钓具,驱车来到飞云街道汇头村,在夜色中尽享垂钓的乐趣。对于厌倦了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到岸美水清的环境中垂钓,无疑是一件乐事。
飞云街道濒临飞云江,辖区内河网密布,鱼类品种资源丰富,休闲垂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该街道借助“四边三化”、“五水共治”行动,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水环境的治理与修复,使得河道面貌大为改观,水质日益好转。岸美水清,引来越来越多的垂钓客。
村庄变身“白富美”,垂钓赏景兼备
11月10日上午10时30分许,飞云街道汇头村河岸边,10多名垂钓爱好者吹着习习凉风,或站或坐,屏气凝神,尽情地享受着垂钓的乐趣。他们的周围是一片美景:碧波荡漾,绿树环绕,青草茵茵,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环境好,风景美,河里的鱼又多,是个钓鱼的好地方。”从莘塍驱车而来的吴师傅笑着说。
据了解,自汇头村开展河道清淤、河道砌石、河岸绿化等整治以来,河道面貌大为改观,水质日益好转,河里的鱼也越来越多,吸引了不少垂钓爱好者。
据悉,以前河岸两边有许多农田,杂草丛生,下雨天十分泥泞,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环境脏乱差。
村委会主任郑如玉介绍,这几年,汇头村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开始整理村内环境。许多民房依河而建,因此治理水环境成了重头戏。
近年来,该村“五水共治”行动的成效有目共睹:村北岸河岸绿化,南岸建成生态河坎,鹅卵石路面与草木相得益彰,通往孙桥村的河道已经完成驳坎。
水环境改善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垂钓者逐渐增多。今年10月1日,该村正式对外经营垂钓业务,吸引了一批垂钓爱好者。怡人的环境得到了钓客们的称赞,品种丰富、数量繁多的鱼类更让钓客们开心不已。
“钓鱼爱好者最关心的就是水!水质好,鱼就多,河就有了生机。”曹仲霖说,近一个月,他经常抽出时间跑到汇头村过垂钓瘾,一钓就是半天。
现在,这里每个工作日能吸引二三十名垂钓爱好者,到了节假日,垂钓爱好者人数往往超过100人。
村党支部书记叶仁周介绍,前不久,该村举行了一场垂钓比赛,约100名垂钓爱好者聚在一起,享受垂钓乐趣,分享各自心得。“冠军一口气钓走50多公斤鱼。”叶仁周说。
“通过生态垂钓吸引人气,打响汇头的知名度,让村民享受清幽环境的同时,也多了一条致富途径。”叶仁周说。
昔日杂草地,变身垂钓乐园
前日下午,尽管天色阴暗,刮着阵阵寒风,但是下汇村的一处垂钓场里仍不乏垂钓爱好者。记者看到,这块垂钓场面积约60亩,被挖出一条条水槽,垂钓者悠然自得地坐在水槽间的“堤坝”上。
这块垂钓场紧邻飞云江,以前被红砖窑占用。“红砖窑就地取材,将旁边的良田挖得面目全非,砖窑里冒出的烟雾让村民十分反感。”村党支部书记林一启说。
7年前,吞噬良田的红砖窑被拆毁,这处洼地被闲置。3年前,该村在这里种上莲藕。但由于种种原因,洼地再度抛荒。
如何盘活闲置洼地,改变杂乱的环境,村干部费了不少心思。
洼地紧临飞云江。遇上台汛,江水流进洼地,这里成了天然的鱼塘,常有野生鱼游来游去。2年前,村里决定改造这处洼地:清理杂草,开挖水槽用来养鱼。昔日荒凉的洼地,如今已经成了一方方鱼塘。
今年3月,鱼塘开始对外经营。鱼塘负责人林成巧是下汇村民,他介绍,现在水槽深约2米,里面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近10种鱼类,每天吸引三四十人前来垂钓,多的时候有100人左右。
下午17时许,天色渐暗,来自温州龙湾的李道林和同伴收拾起手中的钓具,将水桶中的鱼倒进网兜,上称称重。
“今天运气不错,钓了20多公斤鱼,回去可以做一桌鲜鱼宴了。”李道林说,对于垂钓者而言,钓鱼固然是乐趣,但是欣赏周遭的环境也是享受,他曾去过温州许多垂钓场所,但是这里靠近江边,环境很独特。
林一启说,荒废洼地改造成鱼塘,吸引了众多垂钓者,说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拒绝污染企业,只为碧水常清
金光堡村也是一些钓友喜欢去的钓鱼点,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治理,河水水质更清,鱼的质量也有所提升。而且目前金光堡河边自由垂钓,不收取费用。
每到节假日,总会有不少垂钓者安坐在金光堡的河边,安静地钓起鱼来。他们有的来自马屿、仙降、莘塍等周边镇街,还有的从温州、苍南驱车前来。
“这里水质不错,鱼儿都活蹦乱跳的,交通方便,又相对安静,很多人愿意来这里钓鱼!”一位垂钓爱好者告诉记者。
水清岸绿,离不开村“两委”和村民对水环境的支持。这条河边原本有一家养殖场,养了500多只鸭子。鸭子排泄物排入河中,导致河水又脏又臭。2011年,该村要求养殖场业主搬离,随即开展治水。如今,河水告别了脏臭,恢复了往日的碧波荡漾。
像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该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却多次拒绝企业进入。前几年,一家养殖场看中了这里的河水,希望在河边租用农田办养殖场,并承诺给予村里一定的经济补偿。
在外人看来,这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然而,金光堡村村委会却一口回绝了。
村党支部书记木修存道出了个中原因:“养殖场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一旦建在河边,势必破坏河水水质。河水变脏容易,可以后要让河水重新变干净,那得要花费更大的代价。”
“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村‘两委’选择后者,这是对村民和村负责。”木修存说。
1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金光堡村时,看到工人正在忙着修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据了解,金光堡村是飞云街道开展农村污水处理示范点之一,预计投资150万元。目前,连接民房化粪池与污水处理池的管道已经基本铺设完毕,污水处理池预计于11月20日完工。届时,这套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可以处理20吨生活污水。
“河水黑臭,根子在岸上。通过污水处理,河流的水质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河道水清、流畅,村民才能感受到‘五水共治’带来的实效。”木修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