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儿童游乐场现监管真空
依靠商家的自觉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 项武龙
2岁多的女童在游乐园内严重摔伤,经治疗,孩子下巴部位被缝9针。女童母亲冯女士说,由于上唇系带断裂无法修复,正考虑给孩子做整形手术。这是3个月前发生在瑞都景园泡泡堂儿童游乐场内的一桩事故。而上个月杭州、上海也相继发生儿童游乐设施充气堡翻倒,幼童受伤的事故。
突发的儿童伤害事件,使得小型儿童游乐场的安全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日前,有网友在《瑞网议事厅》平台提问,“我市的小型游乐场所挺多,这些场所的安全问题归哪里管?它们的设施安全是否有定期检查,安全措施到位吗?”(问题编号:15238)
记者连续几天对我市广场、小区、游乐园等公共场所的儿童游乐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型儿童游乐场看管不到位、设备老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充气城堡、旋转木马、儿童蹦极跳床……天气晴朗的时候,我市许多儿童游乐场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伴随着儿童的嬉闹,游乐设施为孩子、家长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
疏于管理难防护
瑞安广场一层有一个儿童游乐场,周日晚上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游乐场由多家小商贩组成,场内设有蹦床、木马、滑滑梯等游乐设施,但这些设施基本没有防护措施,也没有提示儿童必须由家长陪同才能进入。
在该游乐场的东侧的一个蹦极跳床上,一位管理人员将一名女童用弹力绳固定后,女童随即开始不停地做着跳跃、翻转动作,据记者目测,女童最高跳至2米多高。在女童玩蹦床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管理人员在旁边维持秩序,而关于女童的人身安全,基本上只有家长自行负责。
一名家长在孩子玩旋转木马的时候,可能觉得旋转木马很安全,无聊地躺在空的蹦床上玩起了手机。现场的一位家长说,其实大部分家长都知道这里不安全,但是小孩子一直吵着要玩家长也没办法,只好隔一段时间和孩子来玩一次。
同日,记者来到安阳路一家室内游乐场时,发现这里生意火爆,里面挤满了孩子。一位家长担心地告诉记者,这些室内游乐场大多不限制人数,这对于没有自控力的孩子来说非常危险。记者还发现,一些应该有年龄限制的游乐设施上,玩耍的孩子年纪大小不一,甚至还有家长扶着刚刚学走路的小孩子,摇摇晃晃地踩在海洋球池里,和几名大得多的小孩子一起嬉戏。
设备安全该谁管
这些遍地开花的小型儿童游乐场该谁来管呢?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小型游乐场里的设备并不属于特种设备,所以小型游乐场在监管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市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科长曹思强介绍,游乐设施有运行参数限定,运行线速度大于或等于2米/秒,或者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等于2米的大型游乐设施才列入监管。“目前我们只对隆山公园内等大型游乐场的设备进行质量监管,街头和室内那些运行高度不足2米、运行线速度小于2米/秒的小型游乐设施,不在质监部门的监管范围内。”曹思强说,我们周围常见的小型儿童游乐场中的设备基本上不属于特种设备,看似高大的充气城堡也不是,所以这些场所的监管也不能按照特种设备来监管。据了解,大型游乐设施有国家安全标准,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到后续的改造、修理、检测环节全程有安全监管,因此相对有安全保障。而小型儿童游乐场设备,不属于特种设备,没有安全标准,一旦发生事故,很难界定各方责任。
家长监管很重要
“如果商家管理和维护跟不上,这些小型游乐设施对孩子来说太危险了。”在采访中,多数家长表示小型儿童游乐场所安全和卫生监督存在问题,单单依靠商家的自觉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家长呼吁,应该及早将小型游乐场设施纳入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经营者应该加强安全问题的管理,确保家长和孩子能放心消费。而更多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则认为,无论孩子选择何种游乐设施,儿童娱乐主要还是靠家长自己把关。一位家长建议,“儿童游乐本身就存在危险,除了寄希望于安全监管外,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必须随时陪护,避免发生意外。同时家长也应明辨游乐场的安全隐患,远离‘三无’游乐设施,尽量选择规范的经营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