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植根于心田的文化之花

    植根于心田的文化之花

    ■金 粟

    展示乡风民俗,体现历史内蕴,传递传统韵味,我市乡村文化礼堂遍地开花(详见本报11月11日第3版),情势喜人。

    我市地处浙南,人才辈出,文韵深厚,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叶适,集永嘉学派之大成,在朱熹的理学盛行于世与陆九渊的心学异军突起的氛围里,“訚訚其间”,势成鼎足;南戏鼻祖高则诚,倾尽心血写就一部《琵琶记》,与元杂剧《西厢记》并峙,至今流传不衰;玉海楼主人孙诒让,他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学术史上傲视群山的一座朴学高峰;还有曹村的南宋诗人曹豳,一首七言绝句《春暮》入选《千家诗》,“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优美的诗句传唱千年。

    一个文化名人的诞生与成长,绝不是偶然的,它必定有一个深厚的文化基础,即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比如叶适,他是我市土生土长的历史名人,而我市在两宋时期就有着浓郁的商业气氛,这种气氛影响了他,在那个重本抑末的农耕社会里,他能够向当时的统治者表达对商业与商家的理解和同情,既难能可贵又自然而然。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孕育了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又反过来引导并促进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市乡村文化蓬勃发展,文化礼堂遍地开花,这与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器物,二是制度,三是观念。观念在人心,文化在乡野,文化观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能够代代相传,轻易不可更改。目前,我市已有了相应的文化制度,文化制度的保证如春雷甘雨,迅速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文化种子,普遍催发了我市乡村的文化之花,作为文化器物,文化礼堂及其配套设施成了各地乡村的“新时尚”。

    文化者,文而化之者也,其教化功能不容忽视。民间艺术,可以陶冶性情;前贤思想,可以启迪智慧;道德典范,可以传递正能量。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又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软实力,进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不过,发展地方文化,不能片面追求文化器物的完备。一个地方的文化器物,必须与该地方的文化观念相适应;一个地方的文化观念,也要适当呈现为外在的文化器物:二者不能相互剥离。任何物质的东西终将消亡,只有精神与信仰,才有可能永世长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成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文化之花,只有植根于人们的心田,才有常开不败的顽强的生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广 告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在现场
   第00007版:议事厅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随手拍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家周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农产品玩O2O
农民更加有利可图
图片新闻
植根于心田的文化之花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4 植根于心田的文化之花
2014-11-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