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村 服务群众
——记我市优秀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五)
■首席记者 严小章 记者 陈希林 实习生 徐心星
马屿镇曹东村支书施明灶:
团结班子 无私奉献
施明灶之前曾任曹东村两届支部书记,去年12月份换届选举,他再次当选村支书。上任以来,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曹东村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班子”团结,为发展凝聚正能量
农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施明灶自担任村支书以来,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不搞个人主义,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及相关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曹东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从而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施明灶还非常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他深入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由于管理民主,以身作则,村“两委”班子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不仅在群众中树立起新形象,也为搞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办好实事,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一切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是施明灶当村干部的初衷。
近几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居民的“医保”政策,他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为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使全村参合率达到100%,真正让广大村民得到了实惠。
同时,施明灶十分重视村里的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民的交通、居住等条件。近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已修建水泥硬化道路800米,铺设下水管道2000米,安装路灯15盏,建造三面光渠道1500米,开展溪流治理500米。今年7月份,该村又投入资金10万元,建成曹村社区文化示范村,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眼下,该村在筹资约100万元,准备对通往田间的双垟路进行硬化建设,总长度约2公里、路宽4.5至5米,包括修建一座桥梁,以解决村民出入难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
该村的原供水设施建于20年前,由于年代久远,管网现已老化,出现漏水、停水及污水倒灌现象,给村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亟待进行改造更新。
今年上半年4月份,该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会议一致同意更新改造老旧的饮水管网,概算总投资达150万元以上。施明灶就多次到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经多方筹资,该工程已于7月份动工建设,目前正在管网更换阶段,需要安装1010个新水表,计划于11月底前完工,届时将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
陶山镇荣祥村支书郑华:
生态建村 文化强村
今年51岁的郑华,从2002年初担任村支书以来,靠着一双脚,东奔西跑讨项目、要资金,使荣祥村的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交通闭塞、吃饭靠天、吃水困难、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甚至是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的空壳村、落后村,变成了满载荣誉的先进村。
“跑”向绿色生态村
“村集体没钱,不等于村庄建设筹不到钱。”担任荣祥村支书之后,郑华把开展村居建设、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当作头等大事。他在完成村庄建设的总体规划后就开始多方筹钱,从市、镇各级部门到地方经商能人,只要能够为荣祥村建设提供资金,他就会积极出动地去跑。十多年来,他总共为村里争取到数百万元建设资金。
有一次,为了建造一条村级农耕供电线路,他先后跑9趟供电部门,深深打动了有关负责同志。在为集体到处讨钱时,他对自己始终严格要求,从不把一分钱浪费在路途上。
正是依靠他筹集的资金,荣祥村修路、引水、引电、整治环境卫生,改造村容村貌,每一年都会有可喜的变化。
同时,他还带领村民开展果树种植,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让村民获得经济收益。至今,荣祥村的瓯柑基地扩大近500亩、杨梅基地200亩、芥菜基地200亩,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果园。
如今徜徉于荣祥村生机勃勃的田野间,远山一碧如洗,前有休憩小亭,旁有太阳能路灯;村中房前屋后清清爽爽,家家都种着一二株果树。村里还建造了生态公园,公园中安装了健身器、篮球场,使村民们有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跑”上文化强村路
自担任村支书以后,郑华就喜欢学习研究上级政策。了解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后,他还会勤跑各个部门,了解相关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每年瑞安“两会”期间,作为市人大代表的郑华总会去当地农口部门转转。在他看来,“这个时间出台政策频繁,去部门常能得到有用信息。”在他努力下,荣祥村在2005年就率陶山镇之先进行“千百工程”整治,2006年又最早创建生态村。
在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郑华也体会到,要实现村富民强的目标,不能仅仅依赖上级政府,最终还得靠自己。因此,基础建设渐渐改善之后,他和村干部、村民讨论后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壮大村集体经济,要走“文化路线”。于是,从2005年开始,村里在原小学校舍内开辟一个农耕用具展览区,后又建起了可供中学生体验参观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和百草园,与村里发现的北宋油车岩、大团山碗窑遗址等古迹,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耕旅游体验区。
目前荣祥村的“文化路线”已经成为瑞安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瑞安中学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村里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已先后吸引5000多人次参观,经济效益彰显。
南滨街道阁三村支书郭贤新:
力解问题 发展经济
他曾是一位商业老板,因村里发展需要,回村当起了专职村支书。孜孜耕耘3年后,他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努力,把昔日的后进村带成“前进”村。他就是南滨街道阁三村支书郭贤新。
回村当起专职村支书
阁三村共有768户,人口3330余人,党员99名。村民说:“几年前,我们村是全市有名的后进村。” 2010年,原飞云镇党委领导、村里老党员、村民代表找到外出做生意的郭贤新,希望他能回村担任支部书记。
见到村里有需要,郭贤新答应了。“我也想为村里做点事。”郭贤新说。从2011年起,郭贤新担任阁三村支书。
担任村支书之后,郭贤新主要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办理工作。“以前,村里被定为后进村,就是因种种原因没能把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办好。”郭贤新说。
为此,郭贤新主持召开从村支委会,到村支部大会,再到村民代表大会,这样的程序至少走了七八次。经过努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终于办好,阁三村村民告别了没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日子。
3年多时间,郭贤新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重新调整村民田亩,全面完成进区道路扫尾工程,妥善解决阁三村小学历史遗留问题。
引进项目发展经济
解决了村里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后,如何提高村民收入成为摆在郭贤新面前的另一道难题。
阁三村农业比较发达,历来有种植白洋瓜、西瓜、酱瓜、榨菜等各类农产品,农民会遇到销路难的问题。
阁三村在外经商的村民很多,为何不利用好这个资源呢?2013年初,郭贤新召开会议,了解确定了村里的在外经商的能人,并打电话给在外的阁三村人,咨询是否要回村投资的意愿。
陈士波主要从事酱瓜等蔬菜包装机械生产,其客户都是从事各类蔬菜加工的企业。于是,郭贤新找到在外做生意的陈士波。
经过郭贤新的努力,也看见蔬菜加工的市场前景,陈士波毅然决定回村投资。去年7月左右,陈士波在阁三村成立了温州泉绿食品有限公司。今后,该公司从事食品加工,将直接收购阁三村及周边村村民种的酱瓜、空心菜、榨菜等农产品,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不仅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阁三村以每年25万元的租金,租用场地给陈士波,这笔资金增加了集体财产。走进温州泉绿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6亩,几幢办公楼、生产厂房修缮一新。据悉,公司目前已投资500多万元,预计总投资达1500万元。
3年多时间里,郭贤新还积极扶持好地方特产,加大发展个体私营服装企业等。同时,郭贤新建设好村文化配套设施,购置文化活动器材,扶持农村妇女文化专业队伍等。
马屿镇许峰村支书林日懂:
利用资源 强村富民
棕褐色的皮肤,质朴的衣着与温和的笑容,现任马屿镇大南社区许峰村党支部书记的林日懂,是个实打实的山里人。在他的带领下,许峰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山村逐渐向旅游村庄发展。
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马屿镇大南社区许峰村位于圣井山上,这里群山环绕,绿水长流。林日懂知道,要想提高村民收入,就要依赖这片山地。于是,林日懂带着村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推广种植了菱角、高山葡萄、牡丹、荷花等,总面积约70亩,并利用稻田养起了面积约20亩的泥鳅、田螺、田鱼。
同时,林日懂利用圣井山旅游平台,大力发展旅游业。众所周知,许峰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有着大南湖、许峰瀑布、枫叶坑等风景点。为了使这些景点更加具有观光价值,2012年,林日懂带领村民们在枫叶坑种上了40多亩桃花,还种植了月季花、杜鹃花,预计明年就可以对外开放。届时各种鲜花开满山头,争奇斗艳,形成一大片一大片美丽的花海,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大批游客。“一家富不算富,只有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裕。”这是林日懂对村民的承诺,也是他为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
焕然一新,整改环境发展文化
许峰村虽是个偏远的小山村,但整个村落看起来整洁有序。这不仅得益于山村自然的环境,也得益于林日懂多年来对村居环境的建设。
山村与城市不同,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林日懂就组建了村垃圾清洁卫生小组,村里每年拨专款用于垃圾清扫工作。同时,林日懂还带领村民成立了村绿化护苗队伍,在村道路两旁建造绿化带面积达1800平方米。
环境搞好了,基础设施也不能落下。自2008年担任村委会主任以来,林日懂便着手建造生态公厕、修建道路与桥梁、安装太阳节能灯、改造自来水管网等。同时,林日懂又向市水利部门申请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投入70多万元对环绕村庄的小溪进行局部治理,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
为了更好地发展观光旅游业,如何打造村里的农耕文化,展示村里的旅游文化,又成了建设村庄的一大重要部分。为此,林日懂向市里有关部门积极申请项目和资金,先后修建了村文化宫、建造了许峰村文化长廊以及相关设施等。
如今,许峰村文化活动中心内各种体育健身器械齐全,村庄道路宽畅,小溪流水潺潺……一片祥和之景,大南“第一村”实至名归。
结束语
我市优秀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系列报道到今天已结束,20位优秀村支书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大爱,对事业的执着。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村干部向他们学习,在美好乡村建设的科学实践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