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村,一个因桥而得名的村庄
村里新建的文化礼堂邀你来参观,尖山风光等你来采风
■记者 杨微微
ui bao
Tel:6608 1255
塘下记忆
R
11月12日,双桥村文化礼堂开馆,这是塘下今年第4个改建开馆的村级文化礼堂。
塘下镇摄影协会是该村文化礼堂的文化“联亲”单位,在开馆前,协会组织会员前来采风,探访双桥村的文化魅力。那么,让我们跟随相机的镜头,一起来了解这个因桥而得名的村庄吧。
一个因桥得名的村庄
双桥村,因村里两座桥而得名。
这两座桥,架在塘河上,相连成“L”形。“据上一辈人说,这两座桥是双桥村虞氏始迁祖所造,最早是两座窄窄的石板桥,一座桥上只有两块石板,后期修建时改为4块石板,到1989年,石板桥不适应两岸交通往来,拆了建成如今的水泥桥。”村里的老人虞位虎向记者说起这两座桥的历史。现在,那拆下来的石板就放置在两桥之间的榕树下,供村民作为休闲座椅之用。
拆下来的石板中,仅有两块石板较为完整,目测约长6米。“你看,这石板上还刻着桥名,一座叫彩虹桥,一座叫明镜桥,我小时候还躺在石板桥上睡过觉呢!”说起这两座桥,榕树下的村民,只要年纪在30岁以上,人人都能说出与之关连的故事来。这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温暖记忆。
在两座桥之间还有一个建筑,一座凉亭。
“这亭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据说最早是一座小亭,名叫圣旨亭,是明朝永乐皇帝赐予我们虞氏的一名祖先的,要求文官经此亭要下轿,武官经此亭需下马。” 虞位虎说,当年这位祖先参与编撰《永乐大典》有功,因要回家照顾老母亲,拒绝皇帝的赐官,因此皇帝赐建一个亭。
对于圣旨亭的故事,大部分村民几乎都认同这个说法,不过让人可惜的是,这个圣旨亭原始建筑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遗址,后改建的凉亭被称为逸乐亭,可供村民避雨休闲小坐。
文化礼堂由老人活动中心改建
双桥村的文化礼堂原是老人活动中心,处在村中心位置,周边是密集的居民房,自从温瑞大道塘下段通车后,一侧的房屋被拆除了,变成了宽敞的大路,礼堂的地理位置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它就位于道路边上,变得非常显眼易找。
文化礼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楼高三层,主体建筑墙体偏白,风格偏中式,又因为体积大,常常被误认为是一座宫殿。
今年6月份,双桥村改造了这个老人活动中心,在三层楼内设置了道德讲堂、图书室、健身活动室、电视教学室、书画室等。礼堂外的公园里设置文化长廊,关于双桥村的历史、始迁祖等,都有图文介绍。
“改建了之后,里面很好呢,快到楼里坐坐吧!”村民们热情地邀请记者到文化礼堂里来参观。
为了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韵味,塘下镇文明办将其与各个文艺协会“联亲”,结为友好单位,文艺协会可到文化礼堂内举办培训、展览、表演等,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双桥村文化礼堂的文化联亲单位是塘下镇摄影协会,所以,近日该协会就组织了会员前来采风。
尖山风光等你来采风
说到双桥村,还要提一下尖山。尖山是大罗山景观之一,地处双桥、韩田、吴岙、霞村等多个村,其中在双桥村占的面积最广。山上不仅有好风光,还曾有尖山茶场,一直以来是村民登山的首选之地。
早年村民登山走小道,如今小道已经变成盘山公路,驱车十余分钟就能到达山上的寒山城。
“最早是踩着石板路上山,2001年挖了泥石路,到2010年用101天时间铸造水泥路,当时韩田、双桥、吴岙三个村共同出资建设,我们村出了300万元。”当时参与建设的虞位虎老人,在他的笔记本上记着每一次完工的时间、资金等。
“现在每天登山的人很多!”双桥村党支部书记虞品新说,登到山顶,可将塘下美景尽收眼底,摄影爱好者也经常上山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