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江口有条拦门沙,
拦门沙还会“翘尾巴”
■记者 林晓
在飞云江河口外,距市区约1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条“飞云门沙”,又名拦门沙。这条拦门沙是由飞云江输出大量的泥沙和海洋动力潮汐的推送,在河口外积聚成的,成水底沙洲状态。
关于飞云江河口的拦门沙,一般读者知之甚少。这一期的“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相关故事。
“燕人指津”的画面感与拦门沙
不久前,读到一则“燕人指津”的故事。故事内容说燕人为越人“指点迷津”,“燕人窜入岸苇中,不敢出。越人入苇,引燕人出。”故事简单,结尾也有哲理性。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其中的语境与情节,单单说“越人(可能是瓯越人,温州一带早期的原住民)、津渡、小船、岸苇”等几个关键词所串联起来的画面。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有一位瓯越人,他擅长划船、熟悉水性。自由自在地驾着一叶扁舟驰于沙洲芦苇岸边的画面,对于瑞安人来说,是不是非常熟悉,恍若在哪里见过一般呢?
芦苇作为沙洲“代表性”的植物,已成了一种特殊意象。那么,沙洲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与我们今天讲的飞云江拦门沙又有怎样关系呢?
在飞云江河流的奔流途中,一年有逾54万吨沙量的泥沙,自西向东,冲入东海。一部分较大的泥沙颗粒沉积下来,形成了浅滩,而浅滩形成后,又起着对水流的阻碍作用,加快了泥沙的沉积。
加上海洋动力潮汐的推送,泥沙好像一次次地被“洗涤”着,在江河口地区再次发生沉积。一大批泥沙浅滩形成了。在一般情况下,没有露出江面的称为水底沙洲,露出江面的称为江心洲,而拦门沙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崇明岛、温州灵昆岛、瑞平平原和“海积沙量”
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于过水断面的急剧扩大,涨潮、落潮流路不一致,形成了拦门沙,随着泥沙的不断堆积,拦门沙越堆越高,越堆越大,成为河口沙岛,这是沉积岛又称为冲积岛。
以长江为例,每年有5亿吨泥沙被输送入海,久而久之在长江入海口形成面积达1083平方公里的崇明岛。温州灵昆岛也是相同原因,因为瓯江在瓯海一带的拦门沙沉积,从而形成灵昆岛的雏形。灵昆岛与崇明岛一样,地势平缓,岛上多河汊和淤泥质的广阔潮滩,芦苇生长茂盛。
之前,我们在“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中,曾介绍这样的历史:飞云江河口南岸海湾,孙吴设横屿船屯。横屿即是横阳,也就是今平阳县城一带,在三国时还是海湾。那么,平阳县城之北,飞云江边上的瑞平平原是怎样的情况呢?
飞云江南岸的瑞平平原因为飞云江江水冲刷,海积较慢。历史资料显示,飞云江夹带的泥沙量与长江、瓯江相比,要明显少,因此冲积也较慢,江口一带成陆地的速度也慢。据探测资料显示,飞云江河口南岸的沙园砂堤地质年龄约为2600多年。沙园正对着温瑞塘河入飞云江处。
这说明,古代的瑞安县城一直临近海边,海岸线曾长期停留在现温瑞塘河东侧不远处,直到北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海崇明岛、温州灵昆岛和瑞平平原的成因,都是因为“海积沙量”形成了拦门沙,而沙量的多寡,也会使形成的时间和地貌等不尽相同。
万全垟“百万粮仓”与林垟河道
文史学者宋维远曾多次提到万全垟成陆地的过程与原因。他介绍,几千年前,飞云江近阁巷一带涨出一条拦门沙,把西面一大片海洋圈在拦门沙内,成了大泻湖。后来,飞云江上游的泥沙和随潮进江的海沙逐年填补,形成了万全垟以林垟为中心的蛛网状圆形河道。
在飞云江北岸及东海一带,丽岙和仙岩(今温州瓯海区)、塘下一带的海湾淤积较快。从现在地貌上看,也能观察到。北宋时,飞云江北岸海湾加速了向外淤涨,上望、莘塍、汀田、鲍田、海安、场桥至梅头(今温州龙湾区海城街道),这些人口聚居点基本已经成形。
宋朝以后,飞云江南岸这片平原由于得“水”独厚,河网密布,一个原因是人类进入活动较迟,另一个原因是陆地成型迟。沿海平原都是海退后,滩涂露出海平面形成的。这个过程就会出现像水田由于干旱而龟裂那种现象,裂缝自然成为河网,而成为瑞、平两县种植水稻的“百万粮仓”。
但万全垟瑞、平两县人仍害怕台风鼓着海潮倒灌和飞云江上游山洪下泄,冲毁田园、房屋,人漂畜没的天灾。人们把南宋乾道二年(1166)农历八月十七日傍晚那次“海溢”,飞云江两岸顷刻成为汪洋、水退后积尸数万的惨相,代代相传。i当地有个叫“二年”的自然村,得名就因为乾道二年的这场大水。整个村庄被冲毁后,周围移民前来重建并以“二年”命名至今,人们对这片土地既爱它的肥沃、又怕它的灾害,故取名“万全”,这是百姓的夙愿,也是承续原船屯“万船”的谐音。这便是万全垟名称的由来。
如今拦门沙还有12公里
按宋维远的说法,古代的拦门沙形成了万全垟以林垟为中心的河道,给瑞安平阳两县带来了“百万粮仓”。那么,时至今天,飞云江上的拦门沙还存在吗?
为此,我们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并在《瑞安市地名志》、《瑞安市志》上找到答案。《瑞安市地名志》卷三《地理实体·海域》中称,飞云门沙,又名拦门沙,位于飞云江河口外。沙呈长方形,东北至西南向,长9公里,宽2.5公里,面积25.5平方公里,水深0.4至1米,最深1.2米。
有关文献对此沙还有记载,《浙江省沿海港址概况》载:“飞云江口外有拦门沙,宽达12公里。”《瑞安市简志》也称,飞云江河口拦门沙宽12公里。
飞云江三条江,拦门沙翘尾巴
市玉海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许希濂对飞云江历史、地理颇有研究。在采访中,他多次说起飞云江的相关故事。
许希濂介绍,在瑞安老渔民流传的谚语中,就有“飞云江三条江,拦门沙翘尾巴”的说法。所谓的“飞云江三条江”是指飞云江航道附近浅滩很多,因一条条浅滩将这条江一分为三,有了江北航道和江南航道。
飞云江中的浅滩就像是河口拦门沙的“尾巴”一样,拖在江中。这些拦门沙淤积着沿飞云江向上游发展,就是民间所谓的“翘尾巴”了。
资料显示,飞云江航道分为港内航道、北航道、南航道和港外航道。港内航道由河标至小横山约9公里,最浅水深为2.1米。北航道由飞云江口门至小横山石油码头,航道内有多处2至4米的浅点。南航道最浅水深为2.2米,位于江口至宋家岱陡门浦口处。港外航道由1号中央导航浮标至北过河标,长约9公里,最浅水深为2米。
飞云江河口12公里长的拦门沙浅滩,在航道上形成妨碍航行的浅段,1000吨级船舶均需乘潮进港。为了改善飞云江航道的瓶颈,我市水利部门已着手考虑开展河口拦门沙整治的研究工作。
事实上,有关飞云江拦门沙的故事还有许多。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该处系淡、咸水混流区,由于上升流的关系带来很多有机物和浮游生物,鲻、鲈、中华毛虾、脊尾白虾等水产品于此蕴育繁衍,成为采集鱼苗的天然场所。据《清嘉庆瑞安县志》载:“丁山在江口”,丁山岛海洋浅滩的历年伸长,与拦门沙有关。此外,我们还了解到老渔民驾驶着渔船曾在拦门沙一带发生事故的惊险故事。限于篇幅,这些故事将不再累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