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琴一鼓一板,唱出世间百味
鼓词艺人徐玉燕的艺术人生
■记者 黄国夫/文 陈立波/图
ui bao
Tel:6608 1255
R
塘下人速写
一琴、一鼓、一板、一人,弹弹唱唱便能将一个朝代的故事娓娓道出,这便是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流行于温州方言区,因其用瑞安话演唱,又称瑞安鼓词。
在鼓词爱好者中,问起徐玉燕这个名字,十有八九都会有所耳闻。从1978年出道以来,徐玉燕的鼓词弹唱,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记者有幸跟这位红极一时的鼓词人相遇,走进她的鼓词人生。
就算将来不能靠唱鼓词谋生
也能给母亲解解闷
“我母亲是一位鼓词爱好者,我是在她的带领下开始接触鼓词的。”徐玉燕说,附近村庄但凡有鼓词表演,她母亲一场也不会落下,年幼的她则屁颠屁颠地跟在母亲身后,静静地听着,耳濡目染中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小时候,民间有‘禁约’的习俗,遇到了喜事或者稻谷丰收了,就会请鼓词艺人过来表演一场。”徐玉燕介绍,比如山上的橘子熟了,有的人家便会请来一位鼓词艺人,在村里唱上一段,告诉人家我家的橘子成熟了,不能过来偷我家的橘子;如果谁过来偷橘子,被抓住了,就要设台再唱一场才行。
不过,一年中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要听鼓词,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村里的大喇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村里都有一个大喇叭,作为播报新闻、发布通知、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之用,播放鼓词也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每到傍晚时分,徐玉燕便和母亲搬一张板凳坐在门口,听着广播里的鼓词,这是童年的她最享受的时刻。
阮世池是瑞安很有名的鼓词艺人,那时广播里放得最多的便是他的鼓词。只要是阮世池弹唱的鼓词,徐玉燕就听得特别认真,听过一次之后便能记住。
“阮老师曾唱过一本《解放李家庄》,没有读本,而且广播里只放一次,但我能学阮老师的唱法,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徐玉燕说。
能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徐玉燕将其归功于家族里的艺术基因:她的几个长辈都曾从事戏剧表演,舅舅是瑞安有名的瓯剧表演者。
1977年,15岁的徐玉燕初中毕业,将来何去何从,成了家人头疼的事情。这时,她的母亲提议她学鼓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母亲自己对鼓词的热爱。
“妈妈跟我说,就算将来不能靠唱鼓词谋生,也可以在家唱给她听,给她解解闷。”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草率”的决定,让徐玉燕跟鼓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登台演唱
双腿一直在发抖
在母亲的指引下,徐玉燕拜黄世铭为师。黄世铭是瑞安有名的鼓词艺人,在当时已非常有名气。
“老师只教了四句,便叫我自己琢磨。虽然只有四句话,但是鼓词里的音律要义都包含在其中。”徐玉燕说,黄世铭老师由于演出繁忙,无法随时教授,主要以自学为主,但是每次老师的点拨都能使她豁然开朗。
为了帮助徐玉燕学艺,她的舅舅还送了一把牛筋琴和一本《秦香莲》曲本给她。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徐玉燕终日拿着牛筋琴练习,背诵《秦香莲》曲本,凭借着勤劳和天赋,进步飞快。
说起第一次登台演唱,徐玉燕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78年的春节,因为在家中无事可做,母亲便建议徐玉燕设台演唱鼓词,一来是打发时间,二来也验证下一年来学到的本领。
“那个时候我也真是大胆,艺都没学精,就敢登台表演了。”一琴、一鼓、一板,16岁的徐玉燕战战兢兢地坐在简陋的舞台上,台下稀稀拉拉地坐了几位妇女。
“千里寻夫秦香莲,古事流传到今天。”手一动,声一起,口一张,《秦香莲》的故事便娓娓道来。
“前15分钟,心里很紧张,虽然表面故作镇定,但是双腿却一直在发抖。”随着故事的发展,徐玉燕慢慢地进入了角色。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一次演唱一共赚了3.7元,是我人生的第一笔收入。”徐玉燕笑着说。
正是这一次演唱,徐玉燕的名声在附近村落传开了,大家都知道徐家有个会唱鼓词的闺女。随之而来的,是塘口、韩田等附近村落的邀请函。
那时候徐玉燕会唱的戏本并不多,有的只学到一半,但就是这样,也经常被人邀请过去,把会的一半先唱完,剩下的戏本等她学会了再补上。
赶了一天的路还是迟到
委屈的她边哭边唱
徐玉燕走上鼓词之路没多久,瑞安县曲艺团鼓词班对外招收4名学生。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结果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考进了鼓词班。
但在入学半年后,因为种种原因,徐玉燕放弃了学业,成为一名自由鼓词艺人。于是,在温州的一个个轮船埠头、一条条狭小的小路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个背着牛筋琴的瘦小身影。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邀请我去弹唱的又来自温州各个地方,花在路上的时间要比表演的时间还多。”徐玉燕说,要去远一点的地方,她就要一大早起来,一路上要转好几次船,走数十里路,到达目的地已是傍晚,又困又饿。但现场已坐满观众,等着开场,她只能强打精神,马上开始弹唱。
一次,徐玉燕要到永嘉一个偏僻的村庄,由于道路难走,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晚上——她迟到了。一走进村庄,就听到了鼓词的声音:原来迟迟等不到徐玉燕,村里人就临时请了附近一位鼓词人先开唱了。
赶了一天的路又困又饿不说,结果场地还被别人抢去了,徐玉燕觉得委屈,打算离开。
但当时的徐玉燕已非常有名气,很多村民就等着看她表演,听说她来了又走,纷纷离场,到村口将她团团围住,不放她走。
“那时我很胆小,看着当时的架势,再加上心里委屈,一下子就哭出来了。”最终她还是在那位已开唱的词人劝说下,带着泪登上了舞台。
20多年后,当徐玉燕再次来到那个地方表演时,当地的村民还笑呵呵调侃她为“边哭边唱的唱词人”。
虽然赶场很辛苦,但在赶场中,她收获了今生的幸福。
一天,徐玉燕赶到温州,由于天色已晚,只好寄宿在一位朋友家。朋友跟她聊起了婚姻大事,并主动给她做媒,介绍了一位年轻人。这便是徐玉燕的先生周跃进。
“在当时,我们的条件很不般配。他是城市户口,又在国企工作,条件很好;而我是农村户口,唱鼓词,又到处奔波。”徐玉燕说,“再说他还不喜欢鼓词。”
这两个看似没有半点缘分的年轻人见面了。
在交往过程中,周跃进被徐玉燕的纯洁和坚韧意志所吸引,两人相恋、结婚、生儿育女。现在的周跃进也深深地喜欢上了鼓词,说起鼓词来头头是道。
把鼓词录进VCD,把技艺传授给学生
她想将鼓词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录音、VCD开始流行,鼓词的传播途径不断更新,也让受众群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徐玉燕受温州广播电台的邀请,参与了温州鼓词的录制,她的鼓词第一次以录音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1998年开始,浙江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录制发行了徐玉燕多个(VCD)曲目,有《铡美记》、《孟丽君》、《西厢记》、《飞龙剑》、《阴阳风火扇》、《川南三侠》、《凤凰山》等。每出一个(VCD)曲目,都得到了鼓词爱好者的热烈响应。
由于弹唱技术高超,30多年来徐玉燕获奖无数:1988年,她演唱《谁绑架》荣获温州市第三届曲艺会演表演一等奖;1990年,演唱《审姜后》获温州市一等奖、浙江省演出奖;荣获第五、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等。
在获得诸多荣誉的同时,徐玉燕还积极传承鼓词文化。出道3年就红极一时的徐玉燕,在19岁时便收了一位15岁的徒弟,毫无保留地将鼓词技艺传授出去。
在从事鼓词艺术的30多年间,徐玉燕带出了10多名学生,如今,这些学生活跃在温州的鼓词界,有些已颇有名气。
“温州鼓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温州的文化象征,数百年来一代一代的人口口传唱,到了我们这一代,不仅要将其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徐玉燕说。
[个人简介]
徐玉燕,1962出生,塘下中南村人,1977年毕业于塘下中学。曾拜黄世铭、戴步金、项宗光为师,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瑞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代表曲目有《龙凤再生缘》、《孟丽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