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人物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荷兰唐人街塑起了他的铜像
——访百岁老华侨潘成南

    荷兰唐人街塑起了他的铜像

    ——访百岁老华侨潘成南

    ■记者 孙伟芳/文图

    他,今年高寿100周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漂洋过海,远赴异国他乡谋生。

    在荷兰海牙唐人街,有一座以他们那一代华侨早年卖花生糖为原型树立的铜像。

    他,就是潘成南,现在旅居海外的潘氏大家族,可谓枝繁叶茂。

    近年来,潘老先生叶落归根。日前,记者在温州见到了他,他慈祥和善,气色颇佳,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尽管说话有点含糊不清,但他的思维依然清晰;尽管行动有点不利索,但他的精神依旧饱满。

    在荷兰提篮叫卖花生糖

    潘成南目前住在温州雪山侨村,80来平方米的房子,有些年头,木桌、八仙椅,客厅两侧摆放着两个大的陶瓷花瓶,传统的中式风格,颇有些古色古香。

    1936年,20岁刚出头的潘成南,为躲避当壮丁,家里东凑西借,凑了500银圆,送他出国。年轻的潘成南从桂峰方山辗转来到完全陌生的国度意大利。

    一开始,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他和初到异乡的同伴提着篮子,在街头卖领带、皮包谋生。没过多久,先后传来上海被日本人占领、南京沦陷等噩耗,几名流浪在意大利的华侨,聚在一起痛哭流涕。

    华侨的命运无疑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那段日子里,外国人更加看不起我们,叫我们亡国奴、东亚病夫,大都不愿意买我们的商品。”回忆起那段往事,潘成南感叹,“本来爹妈花好多钱,让我到外国讨生活,希望发财后,‘搭歇’家里的兄弟姐妹。现在倒好,我连解决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这该如何是好?”

    在意大利熬了七八个月,眼看情形不对头,潘成南和几位老乡商量后,坐火车到了荷兰。那时,在海牙的华侨大都是以卖花生糖为生,生意蛮不错。于是,潘成南也学起做花生糖的手艺:先炒熟花生,再融化饧糖,两者搅拌一起,倒于一张油纸上,再用木板压平,等冷却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就成了又香又脆的花生糖,荷兰人很喜欢吃。

    他们把花生糖装入面包箱中,背到闹市区,“冰大——来格!冰大——来格!”叫卖声此起彼伏。“就是说花生糖好吃的意思。”潘成南告诉记者,“上街叫卖,还得穿破旧点的衣服,荷兰人善良,同情心强,见我们穷苦,他们会多买些花生糖,有的还会多塞些钱。”

    卖花生糖虽辛苦,但总归不用为生计发愁。在海牙唐人街,现在还立着一尊华侨卖花生糖的铜像,铜像就是以潘成南作为原型塑造的,将华侨创业的艰难经历定格于异国街头。

    开拓荷兰“蒲鞋市场”

    潘成南说,自己在荷兰创业成功起点是“做蒲鞋”。

    瑞安人头脑灵光,总能觅到好商机。有一次,潘成南无意中发现,当地人开的店里出售的椅子,很像老家用打草鞋工具编织的。他心生灵感,向店家细细打听“鞋草”来源。老板好奇地问他:“你这是想拿来做什么用?”当得知他想做蒲鞋时,老板也挺感兴趣,答应为他提供材料,所做蒲鞋要优先供应给店里卖。

    蒲鞋(蒲草编织的鞋子)做好后,放在店里卖,大家一试穿,感觉轻便舒适,更重要的是便宜,遂成了抢手货。后来,潘成南有点积蓄后,他就大胆开起自己的蒲鞋店,雇来工人,帮忙做手工蒲鞋。

    蒲鞋的款式不免有些单调,潘成南又开动脑筋,尝试着把鞋草染成红红绿绿的各种颜色。五彩缤纷的蒲鞋上市时,浪漫的荷兰人很喜欢,把它们视若艺术品。由此,潘成南的蒲鞋生意异常红火,他掘得发家致富第一桶金。

    后来,潘成南还尝试着做皮鞋,甚至还有女士的细高跟鞋。

    娶当地姑娘为妻开餐馆

    好景不长。“二战”期间德国入侵荷兰,荷兰的粮食非常困难,凭身份证,每人每周只能分到1公斤土豆。在那段日子里,潘成南眼看着许多人饿死,他支撑着坚持过来,装撘了一辆简易板车,推着车上山,挖来番薯、土豆等作物填肚子。

    在那段时间,谁能找到吃的就算有本事。“‘番人嫂’就是那时候跟我大哥好上的。”潘成南的小妹,现年77岁的潘娟妹笑着告诉记者。

    熬到战争结束后,日子又恢复平静。潘成南先在一青田人所开的餐馆“浙江楼”当大厨,累积经验后,他就自己开餐馆当老板。“我的第一家餐馆富贵楼是在1956年12月15日开张的。”时隔半个多世纪,老人仍能清楚地报出开店确切的时间,着实让人有点吃惊。

    因餐馆地段好,周边就是电影院,潘成南又用心经营,生意红火,曾经雇佣了40来名工人。不久,潘成南又在德国波恩开了第二家餐馆。后来,尽管心中颇多不舍,但苦于分身乏术,潘成南狠下心把“富贵楼”转让给老乡。

    那段日子,潘成南干得顺风顺水。到了1976年,60岁刚出头,潘成南就主动“退休”,但他没闲着,一直是国内国外两头跑。

    爱国爱乡爱心传承

    漂泊在外多年,祖国一直是潘成南心中的一盏明灯。

    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荷兰华侨为支持祖国抗日,成立“荷兰华侨抗日救国会”,汇集荷兰华侨的抗日捐献费,寄回中国,买枪买炮,打日本鬼子。尽管当时潘成南刚出国,谋生艰辛,但他依然每月上交5美金,表达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潘成南家人拿出一枚金质的孙中山纪念章。1954年11月19日,中荷正式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我国派驻到荷兰的代办谢黎来到荷兰,潘成南和其他老华侨一起去迎接谢黎,每人均收到一枚孙中山纪念章。收到祖国亲人的礼物,潘成南激动不已,将纪念章视为珍宝,保存至今。

    在国外,潘成南经常有意无意地去旧货市场逛逛,一旦发现来自中国有价值的古董,他总是精神振奋,不惜花高价,把它们买下来收藏。“我大伯曾把一张名画捐赠给了玉海楼。”潘成南的侄子潘世春告诉记者,“我大伯这辈子,帮过的人,做过的好事,那是不计其数。”

    在荷兰,潘成南几乎成了业余翻译,带老乡看病,帮助老乡打官司,办各类手续、证件等,他能帮的尽量帮;在国内,他则多次带头捐款,帮助家乡修路、造桥,帮助弱势群体。“有一次遇到修路资金有缺口。在农历大年廿九那天,我大哥就从外国汇来20多万元,给工人发工资。”潘娟妹回忆道。

    在《桂峰华侨志》一书中,就有多条潘成南为家乡建设出资出力的记录。

    多年来,潘成南为整个家族树立了标杆,爱心之举被不断传承下去。

    “当年我大哥出国时,我还没出生呢!”潘娟妹说。但是兄妹血脉相连,同样都是一副热心肠。

    早在1985年,温州大学筹建之际,荷兰华侨同乡会认捐“爱国楼”,潘娟妹家就捐了5000荷兰币。

    而在1989年,潘娟妹先生何洪榜过世,几个子女建议,以父母名义,认捐了100万元,捐资兴建温州大学春晖楼。温大还有一座勤思楼,则是何洪榜的弟弟何春林捐建的。

    潘成南小弟的大儿子潘世望是西班牙瑞安同乡会会长。“我们这个大家庭都是由大伯引领,才陆续出国创业。大伯不仅把自己的亲戚带出国,还帮助桂峰许多乡亲、朋友出国,他是我们桂峰华侨的有功之臣。”潘世望感恩地说,他也以大伯为榜样,一直奉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

    延伸阅读

    95岁

    还能开车

    潘成南的身体一直挺好。“前不久刚带他去体检了,‘三高’全无。身体各项指标都不比年轻人差。”他家人笑着告诉记者。

    “在国外,大伯那年95岁了,他还能独自开车来我家呢。”潘世春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打听潘成南老人长寿的秘诀:除了与人为善,心态乐观外,他还喜欢吃番薯、山药等粗粮,睡眠充足。他的爱好也多,养鱼、种花,还喜欢做诗写对联。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写写抄抄,一本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文字,里面有诗词、山歌等,其中有一首潘成南90多岁写的诗:

    千年万代不分离,

    方山是吾出生地。

    一世无功给方山,

    有爱不明没人晓。

    寿过玖拾遇延神,

    眼看千里心常记。

    自力更生到如今,

    一生努力帮别人。

    这首七律诗看似简单,也不工整,但是你要知道,潘成南的口袋里仅装着小学三年级的文凭!这56个字,也可以说是真实表达出潘成南漂泊在外,艰难创业历程和情牵故里的拳拳深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人物志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榕树谭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广告
   第00016版:乐周刊
荷兰唐人街塑起了他的铜像
瑞安日报 人物志 00006 荷兰唐人街塑起了他的铜像 2014-11-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