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1+1>2的业态模式
■王 振
曾以众筹创业而被瑞城百姓熟知的梦升起咖啡馆,在运营一年多后,变“众筹”模式为“大股东+众筹”模式(详见本报11月19日第6版报道)。尽管该咖啡馆做出了改变模式的策略,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丝毫没有影响众筹改变传统业态的广阔前景。
所谓众筹,是指项目发起人以互联网为平台,集中大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微企业或个人开展某个项目或活动提供资金援助的融资行为。众筹的思维本身不是一件什么新奇的事物,说白了就是“凑份子钱”而已。如果说2013年以前,国内的众筹更多还是处于试错阶段的话,那么进入2014年,从最初的众筹咖啡馆到众筹会所、众筹茶馆、众筹农庄,一个又一个众筹项目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将众筹运用到各种领域,特别是阿里巴巴“娱乐宝”、百度“众筹频道”、京东“凑份子”等互联网巨头们相继上线众筹业务,国内的众筹已经出现更多的整合和升级现象了。
众筹为什么会这么火爆?这还得从我们的社会关系谈起。当前中国的社会群体中,人既属于独立的个体,又处于各种不同的圈子中,人与人之间总会因为亲人、同学、同事、战友、老乡等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圈子的存在,让每个人拥有了一些别人所没有的独特资源。正是借助这些资源,让很多人快速的发展起自己的事业。比如,子承父业,直接嫁接父辈资源;区域性老乡商会,直接借助乡亲乡贤资源。这也是生意人热衷于混迹各种圈子的重要原因,因为圈子本身就代表一种资源。
众筹的出现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关系,它聚集了一群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每个人都拥有别人可能没有的资源,只是最初这部分资源是分散的,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休眠状态的。众筹后,大家因为一个项目搭建了一个圈子平台,相互之间发生了联系,产生了交集,同时可以把自己处于休眠的资源激活,在股东之间相互共享,散发新的活力。可以说,众筹是一场深远的社会化组织构成、运行与协作的变革,它意味着关系的重组、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力的极大激活。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将因众筹圈子平台得以认识更多和你“对眼”的人,意味着可以以相对低门槛的“微投资”众筹形式获得参与高质量项目的机会。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必然使商业走向更加开放、务实、抱团发展的时代,激活更多已经沉淀的资源,让信息的透明度更高,人脉发挥更加实用的作用。
当然,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利弊和长短,众筹也面临着“一哄而上终作鸟兽散”的挑战,毕竟合格的众筹人实在太少了。究其原因,作为完全新生的事物,大家对众筹都还是在摸索实践中前行。笔者相信,随着众筹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相互认可、志同道合的众筹群体越来越多,任何付出都会有收获和积累,众筹1+1>2的效果将更加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