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知桑海 潮声变古今
飞云渡口话今昔
■陈之川
飞云渡,是飞云江最大的渡口,自古为浙闽交通要津。渡口北岸码头位于瑞安城南门外,南岸码头为飞云码道村江滨,古渡历经风雨沧桑,江涛声声,昔日上有中洲渡,下有东山渡,渡口曾兴盛一时。宋代飞云渡口辽阔,“人烟荒县少”,宋元以后,渡口从荒漠而逐渐繁荣。由于江流冲刷淤积,宽阔的渡口而今仅1000来米。看今朝,忆往昔,飞云渡口历史的变迁,令人感慨不已。
轮渡大楼原址为原仙岩头同利埠码头
而今飞云渡北岸的滨江大道,高楼大厦,风光秀丽,滨江三期工程相继建成,外滩景色显得格外美观。在三期江滨人行道上漫步,人们会看到一座新建筑巍然耸立于滨江渡口的“轮渡大楼”。
据介绍,2012年11月,瑞安市城防三期工程建设需要改建南门渡口地段和滨江三期工程相连接,由于原渡口码头地势较低,如遇暴雨或台风大雨和潮水倒灌,南门头这一带经常漫水,工程建设需拆除飞云江北岸客运码头和候船室,同年11月15日,轮渡搬迁到新仙岩头客运码头营运。2013年7月1日,轮渡大楼建成,轮渡公司搬迁至新轮渡大楼。这里原为明清时北岸渡口仙岩头同利埠码头,也许是历史偶然的巧合,或是建筑工程勘测设计择址于此,渡口码头“回家”,成为一则趣话。
官渡民渡义渡屡次更改
宋元明清时期,飞云江水流湍急,潮起潮落,潮流形成“三条江”,昔日依靠人力摆渡的小舢板,顺着江流水势过渡,“江面乱流行十里”,下至东山,上到横山,摆渡吃力又费时,只有潮平时才快渡。如遇天气突变,暴风骤雨,波涛汹涌,或逢台风季节,风暴雨狂,巨浪滚滚,扁舟摆渡,乘客过渡寒心,沉船事故频发。
明清时期,飞云渡口曾几度改官渡为民渡、义渡,改来改去。明正统年间,瑞安义士李伦(孟奇),舍财行善,赈济救灾,专为飞云义渡建造渡船5只,雇工摆,供给衣食。明嘉靖元年(1522),渡口由民渡改为官渡,建造渡船10只,后因船只失修,管理不善,事故频发。嘉靖三十二年(1553),瑞安知县刘畿重视兴修水利,拨款建修飞云码头。明万历十六年(1588),三月五日,飞云渡大风覆舟,溺死者50余人。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王祚昌重视渡口修建,撰《飞云江复官渡记》。明崇祯年间,瑞安知县沈龙跃、李灿箕又修建飞云渡口码头。
清康熙十六年(1677),渡口又改为义渡,陈克受倡募捐款,副将刘顺复捐俸,两岸置渡船38只。二十四年,知县范永盛扩建飞云渡口码头。雍正初年,黄清微、陈舜捐田30亩充义渡之资,置渡船7只。雍正九年(1731),天王寺僧人宗义捐寺田百亩,又募田30亩,大力改进义渡,拆修建船只40只,分泊两岸,每人过渡铜板一文。
乾隆四年(1739),官府拨涂田330亩,资助义渡。乾隆十年(1745),又恢复民渡,僧人云岩募款修建南岸码头,改块石为条石。渡口法久生弊,乾隆四十五年(1780),飞云江渡口覆舟,溺水死亡数十人,两岸家人号啕啼哭,甚是悲惨。由于渡口事故多,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谭正坤和张徳标(回任)相继捐俸,绅耆李锦澜等集资修建北岸仙岩头同利埠码道,改进埠头渡运。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渡埠码道,并在埠头前陈府庙墙壁上嵌青石碑刻禁令,保护码头。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邑人吴之翰将北岸码头向东移迁至南门大马道,并由原8尺拓宽至2丈余。宣统元年(1909),北岸大码道建造飞云亭。但自然灾害又频发,宣统三年(1911)七月初五,飓风暴雨,延续至七月廿二大水始退,八月廿八、廿九两日又来飓风,飞云渡口两岸住民遭受大水浸漫,灾害深重。
1988年飞云渡口最繁荣
民国四年(1915),瑞安项湘藻等人士在飞云渡口创办瑞安通济轮船公司,修筑北岸大马道码头,改善安全渡运,轮渡公司还与温瑞塘河轮船和瑞平塘河轮船相连接,改进南北内河航运,从而结束飞云渡千年小木船摆渡的历史,开创渡口动力轮渡的新纪元。民国十八年(1929),政府拨款扩建北岸渡口大马道码头道路,修建南岸渡口码头和待渡亭。抗日战争期间,飞云渡口和南北两岸码头及飞云亭,遭受日寇飞机多次滥炸,渡运时断时运,码头破坏严重,满目疮痍。抗战胜利后,飞云渡口码头,由县公产整理委员会拨款修复,轮渡和舢板营运恢复正常。当时物价飞涨,每人渡费铜板由3枚涨至6枚,有时改收实物,过渡收一至二个鸡蛋,成为趣谈。
1949年5月瑞安解放,人民政府接管飞云渡口。1950年2月,政府派员整顿飞云渡民营通济轮船公司,改进渡口营运。1958年10月,瑞安轮船公司成立后,北岸轮船码头又向东扩建。1965年,北岸码头建造木质趸船和木头引桥,渡口客运量逐年上升。1978年冬,飞云渡口钢质渡轮投入航运,轮渡安全宽敞舒适,“从容飞渡浪不惊”。渡口东首建造汽车客渡码头,南北往来汽车,日夜紧张渡运。1983年改革开放,政府拨款新建南北客货运码头,扩大渡口规模,增置交通设施,北岸码头2个泊位,混凝土钢质甲板趸船,3条钢质栈桥和1条引桥,旅客过渡,人车客货过渡分流。1986年,北岸码头新建售票处、候船室、办公室等,楼房屋檐高竖“飞云渡“三个醒目大字。1988年飞云轮渡客运量为高峰,达1399.2万人次,是最繁荣时期。
1989年飞云江大桥建成通车后,飞云汽车客运码头轮途停运,人渡和车渡分流。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乘汽车过大桥,渡口轮渡客运量毎年以10%左右比例递减,2003年轮渡年客运量235.6万人次,2010年客运量156.7万人次,又因轮渡码头搬迁和飞云城乡公交车开通,2013年渡口客运量仅103.4万人次,从盛而渐衰。新中国成立后,轮渡票价不断调整,从3分、5分、1角、2角、5角调整为1元至2元。
瑞安轮渡公司现有钢质渡轮3艘,旅客过渡安全,营运时间毎天早上5时至晚上11时,半小时来回过渡,斜航程为1.8海里。
近年来,瑞安市水陆交通运输,渡口和内河水运逐渐转向陆运,各镇街公路通车和飞云江大桥建成,汽车营运快捷方便,全市内河各条轮船航线先后停航,轮船水路客运自然消失,惜哉!飞云轮渡客运量也逐年趋向萎缩,这是渡口轮运衰落的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