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企业宁静日”
成为“懒政”的借口
■薛建国
为了规范涉企检查行为,防止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到企业乱检查、乱罚款,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行为,我市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规定除涉及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人身健康等检查外,一般性的检查安排在每月10日至15日,同一单位对同一企业的检查每年不超过1次。
还企业于宁静,就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服务经济大局,助力转型升级,因此,我市的“企业宁静日”制度是一良策。光有好政策是不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落实到位,这当中,人是决定性因素。据本报报道,11月27日下午,市正风肃纪工作组组织效能监察员共22人,分六组明查暗访全市各部门、镇街及基层站所,重点督查 “企业宁静日”制度落实情况。应该说,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发现有8名工作人员利用电脑或手机进行炒股、玩游戏、看小说等。
这是执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如果询问他们在工作时间为何不务正业,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抱怨:企业检查轻易不让去,去了弄不好要被扣上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的帽子;办公室里没事干,上网玩玩也不行,你说让我们怎么办,每天瞪着一双大眼,傻呆呆坐着?感觉委屈得不行,看似理直气壮,其实虚弱得一塌糊涂,无非是为懒政寻找借口。
执行不力,就是借口太多;不把“口子”堵上,再好的政策最终也会成浮云。借口是情绪的流露,是对政策的不满。可以说,对于政府规范涉企行为,一些人内心是有抵触情绪的,在他们看来,减少检查,就是削弱权力,而权力往往又是同利益挂钩的,试想一下,权力没有了,“吃、拿、卡、要”还成么?“企业宁静日”成为“懒政”的借口,本质是一些人思想上缺少执政为民这根弦。
因为思想上缺少执政为民这根弦,一些人的理解就会刻意出现偏差。政府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实际强调的是减少一般性检查和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不等于放弃监管,不等于无事可做了。企业宁静了,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有大事可做。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人力,对涉及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人身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大监管力度。谁能保证在这些重点领域我们做得足够好,已经没有必要再加强监管了呢?
思想上只要绷紧执政为民这根弦,其实我们有做不完的事情。对企业进行检查,只是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部分职责,从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看,大量职责是服务。减少检查,我们可提升服务。在这次明查暗访中,我们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一面:有上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也有的在讨论明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但保证一项好制度落地生花,必须要给那些善找借口念歪经的人上一上紧箍咒,这是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