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户钱顺旺种田破全省吉尼斯纪录
三招炼成“冠军田”,亩产779.3公斤,高出原纪录86多公斤
■记者 庄颖昶 通讯员 沙默
昨日上午,从市农业局传来好消息,经过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的专家实地收割,过秤,样品测试,我市南滨街道种粮大户钱顺旺的“甬优12”攻关田亩产达到779.3公斤,打破了浙江省连作晚稻最高亩产吉尼斯纪录,并高出原记录86多公斤。
在塘渔村田头,钱顺旺捧起一大篓的稻谷高兴地说:“这次不仅破纪录,还超了一大截,实在太高兴了。”钱顺旺从2000年开始种粮,是我市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这几年都能在我市的粮食亩产竞赛中争得名次。
要高产,先“地利”
这块冠军田是如何“炼成”的呢?据了解,钱顺旺于今年7月21日起开始移栽秧苗,历时127天,收获了高产田。
市农业站副站长卢明告诉记者其中的“门道”:首先,攻关田的位置可不是随便选的,三亩攻关田连片,原本还种过几年瓜类、番薯等旱粮,田旁边还有一家养猪场。“这里土质的粘度比较好,土壤能‘吃肥’,不会被水一灌就冲没了,加上有养猪场,冬天翻耕后方便施点有机肥,土地肥力自然就上去了。”看来,想种出高产田,“地利”很要紧。
稻种品质是关键
事实上,钱顺旺今年在晚稻移栽初期并不顺利。今年7月份的雨水多,温度不高,刚移栽的水稻长苗就大受打击。“你看,这一株水稻的丛数其实并不达标,高产田一般要求一丛长出15株苗,而这亩田里一丛都只有十二三株苗。”钱顺旺指着收割完的稻秆说。当时,我市一位粮油专家来查看,就对钱顺旺说:“老钱,我看今年挑战亩产有点悬啊。”但钱顺旺并没有放弃,“做了这么多准备,我不想留遗憾。”他说。他选择的稻种—甬优12号,给了他创造高产的可能。“甬优12号是稻种里的‘小贵族’,优点是穗粒多,是挑战高产的无二选择,缺点是需肥量比一般稻种多了近一倍,而且还非常怕病虫害。”一位市农业站的专家介绍。这意味着,苗数不够,依然可以提高穗粒数和粒重来冲击高产。
“人和”很要紧
为了发挥甬优12号的优势,钱顺旺是同村几个种粮大户中,防虫防病最积极的人。今年年中因为雨水偏多,多个产粮县、市都有稻曲病,稻叶细菌病,但钱顺旺早已在全村统防统治之前就做好了防治工作。不仅如此,他还琢磨出一些连专家都没提过的方式:秧苗都是东西走向排列。他说这是这几年与农技员、农业专家交流想到的,没想到许多当地的种粮大户都跑来看,回去也照着做。
不过,除了这些门道外,庄稼人的勤劳为“牛田”的产生奠定了好基础。“‘田骨’有好坏,施肥要有不同。后期管理是关键,断水也不能过早。”钱顺旺说,他几乎天天在田头,不是田间管理,就是悉心观察。尤其是在这5亩“甬优12”攻关田前,一发现病虫害,就针对性地除虫。
钱顺旺的努力终于见分晓。近日,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大学有关专家对“甬优12”攻关田进行全田实割测产。经专家测产验收,该攻关田湿谷亩产达到984.2公斤,当时市农业站站长郑晓微就确定这能创省最高亩产吉尼斯纪录。结果专家带了样品回去测试后,经过折干率计算,其中一亩攻关田亩产达779.3公斤,比浙江省历年来连作晚稻最高纪录高了86公斤!根据测算,钱顺旺的连作晚稻,一株苗的稻谷穗粒达到330粒,且千粒稻谷重23克多,比普通连作晚稻千粒重多了1克。
“明年我还想冲击早晚稻的‘双料冠军’。”钱顺旺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