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飞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大还是维持 搬离还是坚守
飞云机械产业遭遇用地之困
企业呼吁加速集聚发展,破解用地紧张
“海创机械”工人调试机器

    壮大还是维持  搬离还是坚守

    飞云机械产业遭遇用地之困

    企业呼吁加速集聚发展,破解用地紧张

    ■记者 金汝

    “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用地难题,想施展拳脚却没有大舞台。一些机械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了,却从飞云外迁到周边地区。”日前,飞云街道召集辖区企业主开碰头会,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直喊“痛!”

    机械制造产业是飞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飞云乃至全市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纸杯机制造执全国之牛耳。但是产业升级及用地环境的制约,使一批机械制造企业陷入用地紧张的尴尬,一些企业无奈选择外迁。

    “孩子大了不能老窝在家里,但也不能让一些支柱企业流失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飞云机械制造产业有识之士表示,当务之急是破解用地紧张局面,加快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3家机械制造企业的用地之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飞云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机械生产体系。但是面对紧张的用地现状,有的企业选择咬牙坚守,有的选择迁出。近日,记者采访了3名机械制造业主。

    “海创机械”

    10年换了3个厂房

    瑞安市海创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机械”)成立于2004年,租用飞云街道中洲村一处民房做厂房,面积不到3000平方米。经过三四年的快速发展,公司年产值从最初100多万元增到500多万元。

    原有的厂房规模无法满足急速上升的生产需求,“海创机械”选择搬迁。

    “工厂搬迁不仅中断了生产经营的连续性,且造成较为严重的损耗,每一次搬家都需要重新安装设备。”“海创机械”行政经理胡立光说。

    2011年下半年,“海创机械”再次感受到用地紧张,选择搬迁到如今的横河村。如今,“海创机械”占地8亩,员工80来人,今年产值预计达4000万元。

    然而,扩容的脚步追不上扩张的速度。即使现在,“海创机械”仍因厂房面积太小,无法放开手脚扩大生产。

    不久前,该公司成功研发新型枕包机,可将药片包装速度提高一倍,但是由于厂房没有太多空间可用,无法正式投入生产。

    “厂房至今都是租用的。不是自己的厂房,我们连大型机械都不敢买。”胡立光说,大型设备安装费用昂贵,一旦安装也不易拆卸,“万一哪天厂房不够用,我们又要搬迁,这些设备怎么处理?”

    “明天机械”

    用地紧张制约发展

    原本安放一台机械需要1000平方米,现在只能让它蜗居在200平方米空间内;二楼会议室变为仓库,6排储物架上面放着各类配件……这就是浙江明天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天机械”)车间内的一幕。

    用地紧缺成了套在“明天机械”头上的“紧箍儿”。1995年,“明天机械”在飞云成立,占地面积5亩。20年过去了,当年的厂房面积早已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需求。

    “明天机械”董事长林德平介绍,随着企业用地的规范和需求的提升,必须将部分厂区腾出来用于建设消防通道、职工宿舍,现在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利用每一寸可用的土地。

    厂区面积狭小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也错失了不少机遇。2012年,林德平获知桂林一药厂向社会公开招标,单子价值2000万元。他做了预算,发现公司无法承接下这样的大单子,只能无奈放弃。

    在生产车间,林德平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台机器叫中型龙门加工中心,原本我们想购买大型机器,考虑到它高约20米,车间狭小无处安置,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这台中型机器。”

    “广亚机械”

    因用地不足搬迁

    一方面是创业、发展10多年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工厂用地不足,选择坚守还是离开?浙江广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亚机械”)负责人曾一度犹豫不决,直到去年6月才下定决心:搬迁到滨海新区。

    1997年,“广亚机械”在飞云东风村租了近600平方米的厂房,开始生产印刷机械。随着“广亚机械”逐渐壮大,原有的车间过于狭小,无法承载。

    1999年,公司在飞云马道村租下约2000平方米的厂房,此后又在东风村、石碣门村分别租来1300平方米、2000平方米的厂房。

    一家公司分为3处车间,不利于企业管理,让“广亚机械”总经理陈诗松颇为头疼。他一直寻找合适的厂房合并车间。

    近年来,周边地区的政府部门不时给他抛出橄榄枝,但是故土情结让他选择继续留守。“能咬牙坚守就坚持下去。”陈诗松说。

    “广亚机械”每年向市、街道等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用地申请,希望建设空间充足的厂房,但是始终无法如愿。

    在滨海新区负责人多番邀请下,去年6月份,“广亚机械”下定决心,迁移到滨海新区。

    “我们在滨海新区的厂区占地面积20亩,现在厂房已经结顶,预计再过半年就可以入驻。”陈诗松说,迁移实属无奈之举。

    用地瓶颈束缚机械制造企业

    机械制造产业是飞云的支柱产业之一。这里有“瑞大机械”、“新立机械”、“明天机械”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也有众多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遍地生根、开花,在这里将市场做向全球。

    当飞云机械制造企业日渐发展、壮大之际,用地瓶颈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无法在更大的舞台上翩然起舞。

    一家药机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客户来公司实地考察,看到车间狭小、机器没有达到标准距离,甚至办公室布置不规范,都可能放弃合作。

    “前几年国际品牌联合利华曾传递出合作的意向,但是对方到企业参观后,感觉企业门面不佳,合作就没了下文。”该负责人无奈地说。

    面对众多的用地需求者和紧缺的用地指标,“僧多粥少”的局面让不少企业直呼无奈。

    2008年,浙江新德宝机械有限公司搬到横河一工厂,厂房面积从原来的800多平方米扩容到近3000平方米,但依然不够用。总经理蔡秀平坦言,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选择更大的发展空间,相识的一些企业选择迁移到邻近的平阳县发展。

    记者注意到,在近年来我市开展的扶企助企活动中,在由飞云及多个部门组织的企业座谈会上,受邀企业主都会不约而同反映用地紧张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有企业直言,长此以往将不得不考虑厂房搬迁的问题。

    集聚发展成

    企业最大呼声

    该街道统计数据显示,全街道有规模以上企业75家,其中机械制造企业20家,尤其是石碣门、横河、下厂、宋家埭等村,已经聚集了多家机械制造企业。

    目前,飞云街道正着力打造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效益集合的机械制造业基地,试图将石碣门、横河、下厂、宋家埭一带作为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做强企业、做精产品,使机械产业成为当地的“金名片”。

    记者在飞云采访多位机械制造领域人士,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集聚发展。

    在飞云东风村从事纸杯机生产的黄友总认为,产业集群是机械制造行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飞云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产业的基础条件,而且初步形成纸杯机、药机、印刷机械等产业群。

    在林德平看来,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经历中的一种不得逆转的发展动向。众多的企业集聚在一个地区,不只能形成集聚优势,还能激发竞争意识。

    他说:“同处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同类机械的企业中,只要有一个企业领先开展生产技术、生产设备革新,必定会对其他企业造成压力。这种压力会激发部分企业的斗志,促进他们的竞争意识,提升生产技术和能力。”

    记者从飞云街道获悉,经过市领导及瑞安经济开发区的努力,目前在飞云石碣门村落实了30亩临时工业用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用地紧张局面。

    “但是面对众多企业的用地需求,30亩用地无法‘解渴’。我们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单位携手,一起破解企业发展瓶颈。”该街道办事处一负责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飞云新闻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广告
   第00012版:专版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专版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飞云机械产业遭遇用地之困
瑞安日报 飞云新闻 00007 飞云机械产业遭遇用地之困 2014-1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