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个年代的柴事
资料图:旧式柴灶、柴仓、柴仓凳,小男孩手拿吹火筒,大男孩手拿火钳。

    那个年代的柴事

    ■林祝兴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柴列为“七件事”之首,说明柴的重要性;没有柴,有米也煮不成饭。我老家在飞云江下游平原,本村人均耕地仅3分多,无山地;30多年前,不仅粮食不足,柴的资源也非常匮乏。本村出产的柴,即使充分挖掘潜力也仅够半年所需;剩下的半年要靠外购解决。外购需要钱,而从前大部分农户都缺钱;没办法,省吃俭用也得攒下买柴的钱。父辈们为了解决缺柴难题,费尽艰辛,现在想来仍觉得心酸。

    出产的柴

    本村出产的柴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源自农作物的,第二类是通过劳力去“开源”的。

    源自农作物的主要有五种:

    一是稻草,方言叫稻秆。生产队分来的稻草在留足猪栏、牛栏的“垫栏”所需后,剩余部分才当柴烧。此物不经烧,一把添进灶膛很快就成灰。二是麦秆。生产队每年仅种少量小麦,麦秆比稻草少,烧不到一个月时间。三是油菜梗,方言叫“菜籽蓬”,火力好,但量更少。四是花生藤。花生每年都种,农民不知道花生藤是畜禽的优质饲料,一般都晒干当柴烧,量亦少。五是姜黄叶。自留地每年都种姜黄(温莪术),由供销社收购,可以换钱。姜黄叶当柴烧最差劲,没火力不说,内含刺激性物质,与其烟雾接触多了,容易导致流鼻血,皮肤皲裂。

    通过劳力“开源”的主要有两种:

    一是捞沙柴。村子北端属于飞云江凸岸,江滩为沙质、水浅,有沙柴可捞。沙柴是炭黑色的木杂碎,粒径数厘米,比水重,估计是在上游河段地下埋藏了成千上万年,被洪水冲出,顺流而下,遇凸岸水流平缓而在此停留。持续降雨后放晴的日子,村里许多人在落潮时挑着空篰,提着长柄大网兜,下到江里捞沙柴。人们凭双脚的触觉判断脚下是否有沙柴,用长柄大网兜在水下捞。人多的时候,场面颇为壮观,其中多数为青壮年男女,也不乏老人和少年。大多数人下到水深至胸部为止,胆子大、水性好的人则下到水深至脖子的位置。

    捞沙柴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涨潮的潮头到达才撤回岸上。此时,男人光着膀子,女人全身湿透,“环肥燕瘦”,一览无遗。大家挑着篰里或多或少的黑色沙柴,结队“凯旋”。也曾不幸发生有人命丧江中的惨剧,一次某男自恃水性好,涉至深水区,不小心被水流冲走,一周后尸体才被找到。

    沙柴晒干,火力颇好。但是捞者众多,资源有限,根本无法解决缺柴难题,只是减少买柴开支而已。

    二是捡树叶,又叫串树叶。村里的道路旁种有桉树,飘落地上的桉树叶也有人抢着去捡。捡的方法是:手拿一根长七八十厘米、一头磨尖的细钢筋,看到地上的树叶就用细钢筋去戳,连戳数张后就往上捋,这样不需俯身去捡,且速度快。积少成多后,就形成“树叶串”,回家捋下来在道坦晒干,当柴烧。干此活的以儿童居多,我当然也干过,女性老人也偶尔为之。树叶资源很少,聊胜于无罢了。

    购买的柴

    购买的柴也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来自山上的,第二类是来自地下的。

    来自山上的柴,主要有四种:

    一是草柴,主要由茅草和蕨类构成。

    二是松树枝叶,方言叫王树毛,亦简称王毛。

    三是松果,即松树的果实,方言叫王树蕾,又叫柴蕾或柴籽蕾蕾。

    四是柴爿,一般用松树或各种野树劈成。

    来自山上的柴,火力都挺好。购买途径有:集市购买。一般去江溪新渡桥集市或陶山集市购买;江边购买。来自上游山区的大峃艇儿或大型竹排,满载各种柴,偶尔停泊在本村江边售卖;多人组合去山区包柴山。一般是去湖岭或高楼山区,与当地有关村商定范围和价钱,包下一片山坡,自己刳柴、晒干、打捆、运回。此方式仅适用于草柴。

    来自地下的柴,指的是煤泥。

    煤泥产自我市一些地方的山麓与平原结合部,刚挖出时就像黑色黏土,里面残留半炭化的木碎屑,估计是数万年前山上的枯枝败叶被水冲至山下,埋于地下,经漫长岁月形成。我小时候曾在江溪某村看过挖煤泥的情景:地上挖着一个大坑,距地面不到2米深就呈黑色;挖出的煤泥先切割成长方体,然后用菜刀切成长宽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薄片,一片片摊开晒干。

    集市上买到的都是已晒干的煤泥片。我家购买煤泥都是在江溪新渡桥集市,每次买一担,父亲挑回家。煤泥点火困难,火力差,配合使用风箱勉强能够燃烧,但是价格合算。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多年,村民才能像城里人一样买到蜂窝煤球。再后来,直至进入新世纪,农村才用上液化气;而且随着村民手头逐渐宽裕,使用液化气已感受不到是太重的经济负担,缺柴的岁月总算过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五水共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汀田新闻
   第00008版:财富榜
   第00009版:微播报
   第00010版:实验室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学周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那个年代的柴事
永安六咏
放生池和金带桥
微信公号“人文瑞安”,扫一扫,欢迎关注。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那个年代的柴事
2014-1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