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楼小故事
3
放生池和金带桥
■俞 海
在上一期的“玉海小故事”栏目中,我们介绍了玉海楼牌匾的具体含义,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放生池和金带桥的由来。
据了解,藏书楼最忌讳的是“火”,按《易经》的五行之说,水能克火,所以历代建造藏书楼时十分讲究这一点。如宁波的天一阁,取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乾隆时的文渊、文津、文澜等国家藏书阁也都用带“水”偏旁的字来命名。
玉海楼当然也不例外。孙衣言在建楼时,充分考虑到防火这件大事。除将玉海楼选址在城北的运粮河边,还特地在楼东开凿一个放生池。亲自题写“放生池”三个字,用青石刻了字、嵌在池壁上,离水面约两尺高,现在,我们站在湖滨公园西面临池的走廊上,抬头就能看到。
当然,现在的放生池已经名不符实,而过去的放生池里却是潭阔水深,鱼类品种繁多。有鲫鱼、鲤鱼、乌鲤、八须、河虾,白晓鱼等在水面游来游去,河底还有鳖鱼、河蚌和螺丝,有人前来放生,也有人临池垂钓,成为玉海藏书楼的一道风景线。
孙衣言还在玉海楼南墙外挖了一条支渠,与放生池相通,并在渠和池的连接处造一座小石桥,渠水汇同池水通过桥下,注入虞池,然后出水门进入东湖。这样玉海楼就三面环绕活水,与水相邻。每到夏秋多雨季节,或台风暴雨来袭之时,集云山之水挟坭带沙,由锦湖经濠河、西河,再过矮凳桥、塔儿头、送姑桥,冲进玉海楼北潭,然后折向南而去。此时,站在玉海楼上凭窗眺望,只见楼下浊流翻滚,滔滔不绝,深黄色的河水宛如一条金色的带子。
在玉海楼南面围墙外,有一座小石桥,人们习惯性把这座桥叫做金带桥。
玉海楼前这座小石桥为什么被称为金带桥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孙家官做得大,经过小桥都是一些穿戴锦衣玉带的人物,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
玉海楼建成后,孙衣言在《玉海藏书楼记》中高兴地写道:“今年春,为次儿卜筑河上,乃于金带桥北别建大楼,南北相向各五楹,专为藏书读书之所。”
可见,金带桥之名古来已有,只是因为有了玉海楼之后,它的名声才得以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