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苦,哪知甜
“吃苦教育”少不得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父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练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获。
这份调查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认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就如俗语所说“不知苦,哪知甜”、“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警惕极端化,如果把吃苦教育变成纯粹的吃苦,那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融入生活,而不能剥离成某次训练营或者几项任务。由此,究竟该不该进行“吃苦教育”,“吃苦教育”存在哪些利弊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疑问1:为何要进行“吃苦教育”?
“吃苦教育不只是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让他们变得更‘强’,更是培养孩子们柔软的心灵,提高共情能力、悯弱能力,让他们变得更‘软’。”
很多人在推崇吃苦教育,凭借的理由就是当前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责任意识淡薄,过于沉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困难轻言放弃。啃老族的存在,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孩子们需要吃苦教育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坚韧的意志力。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够“强”,大家普遍认为要通过吃苦教育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坚强,练就顽强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而另一方面而言,吃苦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会拓宽加深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和体会,吃过苦的孩子知道陷在困苦中的感受,知道从困苦中走出来需要什么样的努力, 也体验过走出困苦后内心的愉悦。因此,更能与别人产生共情,体谅别人的苦处,内心也更“软”。
疑问2:吃苦教育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的理念是不是互相矛盾?
“吃苦教育与无条件的爱并不矛盾,他们只是从不同层面去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在逻辑上存在先后之别。”
有人认为,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不能让孩子吃苦,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在人们的想象里,在这个理念下生活的孩子将是无比舒适和幸福。而吃苦教育,则让人联想到痛苦和磨练,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相比,后者似乎缺乏温情,还带着冰冷,相信孩子也不会那么欢迎它。
那么吃苦教育和无条件的爱互相矛盾吗?当然不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无条件的爱是从接纳孩子,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铺垫温暖基调方面着手,给孩子以力量和支持,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吃苦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生活所需的优秀品质,着眼于发展孩子的多种能力,同样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但两者在时间先后上有区别,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基础,吃苦教育需要在充足的爱的基础上,作为发展性的需求去满足的。如果一边是爱的匮乏,一边要求孩子吃苦,那么这对孩子来说是伤害、受虐。
疑问3:应该让孩子吃什么样的苦?怎样吃苦?
“吃苦教育要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让他们在接受磨练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吃苦教育要怎么实施,人为制造困苦的环境,让孩子置身其中,逼着他们突围吗?这显然行不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们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在接受磨练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这种吃苦会成为单纯的受罪受苦,会造成孩子的愤怒和怨恨,随之破坏亲子关系,会导致孩子事后加倍补偿自己。
其实“吃苦教育”强调的是孩子自己经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吃苦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首先要有一个桃子,即对孩子有诱惑力的目标,是孩子想要的而不只是父母希望达到而强加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缺乏跳的动力。其次,这个目标不能太远,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而不是父母拼命拉,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内心需要。
相关链接:
其他国家如何进行吃苦教育?
美国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
德国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加拿大人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的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