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
我市质量工作考核排名温州第一
去年
成绩单
全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县、市级定检合格率达到95.01%
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6.39%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4%
规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54%
竣工交付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2.1%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41.7%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95.8%
本报讯(首席记者 严小章 通讯员 吴国华)近日,温州市政府公布了对各县(市、区)开展的2013年至2014年度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结果,我市在这次考核中获得佳绩,排名温州各县(市、区)第一。
这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策引导。早在2010年,我市就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33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规则》,明确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四大领域的质量工作分工。收集国内外先进标准118万个,基本覆盖了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化工等三大主导行业的标准信息要求,建成开放全省首个免费“五水共治”标准体系数据库,率温州之先建立政府质量奖、精益生产奖“双奖”、实施“155”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工程、开展本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与此同时,我市出台《质量强市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每年财政安排1200万元,用于发放奖励,重点支持质量管理、品牌创建、标准创新等一些具有较强“杠杆”作用的工作领域。
这些政策引导、资金奖励激发了市场活力,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2家企业被评为“温州市质量立市功勋企业”,创成温州市市长质量奖5个、市县两级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4个, 18家企业导入“首席质量官”制度,290家企业导入各类先进质量管理模式,1029家企业通过各类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到去年底,全市已累计获得国家级品牌19个、省级品牌83个、温州市级品牌185个、温州市级以上区域品牌14个,温州市级以上品牌工业产值占规模企业工业产值比重达45.3%。而在标准化方面,截至去年底,瑞企已累计主导制订了21个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实施11个行业联盟标准,华峰集团今年还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此外,截至去年底,我市已获得7个钱江杯、16个瓯江杯,有效提升城市建筑质量和品位。
“除了要做好政府合力引导、市场主体发力等两大措施外,还积极做好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三篇文章’,打开阳光成长的‘前门’,堵上不正当竞争的‘后门’,努力打造公平竞争、追求成长的市场环境。”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吴功宜说,去年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质量领域案件1720起、罚没款4319万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6起,有力震慑了质量违法分子。此外,在监管导向上,我市探索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广刷卡排污模式,并率全国之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构建电梯安全应急救援平台;在监管手段上,探索监管清单制度,特别是对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实行“执法无休日”制度;在监管网络上,在基层镇街、社区、村居四级设置1739个质量安全网格,配置专兼职人员1400名,实行定人定责管理,全力构建基层质量安全责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