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最终看权力如何运行
■薛建国
年终岁尾,我市行政审批改革交出“瘦身”成绩单:今年削减行政审批事项979项,下放58项行政审批事权(详见本报2014年12月29日一版报道)。
简政放权,就是一场革命——政府革自己的命。行政许可过多,程序繁琐一直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简政放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意愿。因此,瑞安的这份“瘦身”成绩单,一定是人民乐见的。
革自己的命是需要勇气的。商鞅和吴起因改革得罪既得利益集团,商鞅车裂而亡,吴起遭到横死。但秦国继续商鞅既定路线一跃而成为强国,强楚却因为废止吴起已变法律而走向末路。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身在政府机关内的人,经常自嘲是“清水衙门”,当然这话在社会上不认同的人较多。否则,千军万马挤公考这座独木桥现象就无法解释了。其实,“权力就是资源”,这点你我大家都懂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权力就有号召力,有权就有利。这利既包含经济利益,亦囊括政治利益。
行政改革就是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大放权力度。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改革真当是要命的事儿。少一份权就等于少一份钱,这是明摆着的,可能还不包括违规审批所获得的“隐性收益”。尽管一些钱他们拿得未必合理,甚至不合法,但形成传统后,就心安理得。当权力落花而去,收入肯定大幅缩水。你想,有谁愿意革自己的命?这是经济账。是领导者,可能更要考虑政治账。一个部门拥有很多审批权,意味着这个部门重要,权力决定地位,这个部门的领导势必要比别人占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如果权力被削减了,地位就得不到体现,无位即无为,是要被边缘化的。是权力,谁都想紧抓不放,革自己的命好说不好做。
权力的集中和垄断,成了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羁绊,更是造成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恶源。为什么交通、建设、国土资源等行业频出贪腐大案,就因为他们手握项目审批大权,一个项目动辄几千万元或几个亿,一些人不得不把他们当皇上供着、捧着、哄着……这是权力带给他们的享乐。人有贪图享乐的本性,所以,死抱权力也是人性使然。
国务院督查组就曾发现,一些地方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通过玩“数字游戏”来“稀释”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或者用不同方式搞“明放暗不放”等现象依然存在。
简政放权是一场革命,但如果仅限于此,尚不能算是彻底的革命。比如,搭建政社合作平台,把一些权力放给社会中介机构,政府职能由审批变为管理和服务,这实际上又产生了新的权力,对中介机构的生杀予夺大权,这权力歪了,同样贻害无穷。还有,向下级政府放权,既得利益格局并未真正打破,无非是转移阵地而已。
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续简政放权,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消除“中梗阻”,避免截留改革红利,让千千万万愿意创业的人更方便拿到市场“入场券”。 所以,减权、放权,最终要看权力如何运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