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慈善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后

    当慈善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后

    ■薛建国

    从2014年元旦开始,由我市崇德书院创办的崇德慈爱站就为环卫工人、低收入者等人群服务,寒来暑往不曾间断,年节假期一如既往。300多位义工付出了1.27万人次的服务,送出了91.25万个爱心面包,45万人次受益,收到了各界捐款超85万元(详见本报1月5日第3版报道)。

    近年来,这种在瑞城传递爱心、善意和温情的新闻随处可闻,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重复新闻”。但重复的是美好,美好的东西越多,越养眼越养心,是不会有人厌其烦的。因为重复美好,就是善的叠加,就是爱的挥发效应。

    生活中,不乏一时一事的慈善行为,但像瑞城这种遍地开花的慈善现象并不多见,可以说已经成为瑞城的一种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是镌刻在瑞城大地上一朵不败的奇葩,是永恒的美丽。

    这种精神特质,是瑞城人价值观的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这种价值观的生成,是一个城市积极向上力量的生成。价值观趋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人们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化危为机。

    这种精神特质,是瑞城人向善、向美的文化自觉。瑞城人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继承。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继承完全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因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所以它才会形成一种常态,并与城市文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勃勃生机。

    考量一个城市,既要关注当下存在的不足,更要关注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束手无策。一些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地方积重难返,比如,那几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假冒伪劣重灾区,持续多年了,就是根治不了,根子就在人的素质不高,“三观”不正。素质不高,“三观”不正,就会私字当头,利字当头,最终导致正能量受阻,负能量疯传。旧的问题非但得不到解决,新的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瑞城人热心慈善,纯朴、自然、真切,有的不但自己参加,而且还带着孩子一道来,让爱的种子从小就在他们心里扎下根来。我们为崇善的瑞城人点赞。崇善的瑞城人,不仅是保障瑞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硬实力”,也是优化发展环境的“软实力”。人善即人好,人好就是口碑好,好口碑好比梧桐树,将为瑞安发展引来金凤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微播报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随手拍
   第00011版:专 版
   第00012版:专 版
   第00013版:专 版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家周刊
当慈善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后
美丽的瑞安
幸福的家园
图片新闻
城市“文明大考”为何奇招频出
瑞安日报培训中心春季班招生简章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3 当慈善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后
2015-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