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0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洋纱”到平阳 平阳布匹担回乡
平阳坑古道曾是“纺织之路”
平阳坑社区半岭堂村的半岭堂遗址
陈国正在介绍古道

    瑞安“洋纱”到平阳   平阳布匹担回乡

    平阳坑古道曾是“纺织之路”

    ■记者 林晓/文 蔡玲玲/图

    上一期,我们讲到平阳坑“古塘埠头”作为货物的中转站,“过塘行”在飞云江上除发挥水路交通作用之外,还是重要的陆路交通古道起始点。因此,早年平阳坑有“瑞安西部门户”之称。本期的《探访瑞安古道》我们将从山北的平阳坑出发,翻山越岭去往山的南面,一探究竟。

    瑞安童谣

    《催眠歌》中

    唱“纺纱”

    瑞安有很多方言童谣传唱,其中《催眠歌》好像著名的儿歌《摇篮曲》一样,也唱得轻缓舒畅。在高楼、湖岭一带西部山区流传的《催眠曲》是这样的:“阿娒汪汪,阿妈纺纱,阿爸赚铜钿,阿哥摘落茄……”

    “阿娒汪汪”是让小孩子好好地睡觉。在歌词中,孩子的母亲正在织造纺纱,父亲在赚铜钿(铜钿,瑞安方言,意思是钱),哥哥在田间劳作,摘落茄(落茄,瑞安方言,指茄子)。

    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猜想这首童谣的古老意境:千百年来,瑞安西部有许多土地沃腴,最初来到这里的人们依飞云江而居,他们建起房舍,雨水种谷,清明栽树,修筑了“古塘埠头”的渡口。

    那时期,东西方向的交通主要靠飞云江水路运输,而南北方向的交通就依靠挑夫挑担,翻山越岭经古道,南去平阳、福建,北去青田、丽水。

    “古塘埠头”与渡口的兴建,带动了“过塘行”这个货物的“转运行”行业,形成了古道的“物流中心”。许多人家拖家带口,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筑屋防患,织棉染布,绵延生息,“摘落茄”、“纺纱”等艰苦农作养活了一代代依山靠水的高楼人。

    关于“纺纱”与“蚕桑”的文字资料,我们可以在《瑞安市志》卷十三《农业、林业》中能找到相关记载。“蚕桑”一节记载,瑞安蚕桑生产源远流长。养蚕历史甚久,汉末时,瓯人就知道一年多季养蚕,当时以“永嘉八蚕”(一年养蚕8次)而闻名全国。

    可见,童谣《催眠歌》中传唱的“纺纱”情景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的。

    平阳坑古道成“纺织之路”

    日前,平阳坑村村民谢公貌和几位村民一起,带领我们走上平阳坑古道。据介绍,很长时间以来,这条古道为南来北往的“纺织之路”。

    在平阳坑沿江中路,有一处新建的颇为“古朴”的围墙,围墙的起始处距“古塘埠头”与“过塘行”约5分钟路程,这里标有“古道”字样。谢公貌说,这条古道在瑞安境内宽约1.7米。“古道造得这么宽很少见,主要是考虑到挑夫挑的纺织纱、纺织布宽度比较宽,即使两人对面擦肩,也能从容地担过来。”

    谢公貌一面说,一面做起挑夫的动作。他告诉我们,早年的挑夫除了挑着长扁担挑货物之外,还要拄着一根短扁担,这样不用坐下来,站着就能歇力。

    《民国瑞安县志·稿》记载:“本县纺织有悠久历史,人家多设纺车,置机杼……而高楼区织纱(三港纱)每至夏季产销极旺。”

    宋代以后,高楼农户普遍种桑,多利用田坎等套种桑树,养蚕抽丝。三港丝布轻薄软固,价廉物美,北销至黄岩路桥,南至平阳水头。

    谢公貌介绍,在上世纪,曾一度因担着纱纺布匹往返于山岭之间的挑夫甚多,瑞安“洋纱”挑到平阳,再把平阳的布匹担回乡,被人们称之为“纺织之路”。

    特别到了夏天,晴暑骄阳时期,挑夫们还要挑着纱纺布匹往返于山岭之间。暑热当头,挑夫们在炎热的古道山路又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呢?

    “纺织之路”上的红枫传说

    和我们在古道上行走,平阳坑社区半岭堂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正和谢公貌均讲起了这条路上曾经红枫种满路的两旁。

    上世纪,在山坡古道上,路两边种着高大的枫树,它的树龄据传有400多年,大一些树干须由两人合臂才能抱住,枝繁叶茂,树冠很大。到了盛夏时节,树荫遮盖了一路的骄阳,像一把撑开的巨伞,给人以无尽的清凉。

    “早年,挑着纱纺布匹往返于山岭之间的挑夫们,全靠这些枫树啊!”谢公貌说,“不要说夏天有多热了,就是‘春秋三八天气’,如果没有这些枫树的遮盖,挑担也会被热死的。”

    当我们问起这些枫树的来历,陈国正和谢公貌说起了一个传说。

    相传,在400多年以前,平阳水头有一位后生儿,生得虎背熊腰,是这条古道上的挑夫。他挑着纱纺布匹、油盐酱醋等货物往返于瑞平两地。

    “当时,这里可没有枫树呢!”谢公貌说,在一个夏天,烈日似火,热浪滚滚,古道上分外炎热,这个后生儿为了多赚一些钱,养活家中的老母亲,挑着货物一路快走,不顾别人的劝说,硬是把货挑过了半岭堂和岭头亭。

    当时,翻过“城门洞”就到了平阳界,后生儿心里一急,顶着烈日,突然喘不过气来,一头栽倒在“城门洞”下的山路边。

    过往行人急忙相救。“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水平不好。哪里救得起这位急火攻心的人呢!”陈国正站在岭头亭边,指着“城门洞”说,相传后生儿就在那边去世了。

    远在平阳水头的老母亲听到儿子因为中暑去世的消息后,伤心欲绝。为了让后人不再发生类似的不幸,她遍卖家产,把所得的钱都买了枫树,命人将枫树种在古道两旁。

    就这样,每到深秋时节,树叶变成橙红色,阵阵凉风吹来,整条古道上空便飘满红叶,给山明水秀的瑞平古道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沿路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景

    据《瑞安市志》卷二十三“古寨堠”篇记载:“宋宣和二年(1120)瑞安知县王公济为拒方腊义军,令境内筑关隘10处,并在全县征乡兵4万,分守。”这10处关隘其中就有平阳坑岭:“平阳坑岭,经半岭堂、永明庵通平阳。”可见,在距今900余年前的北宋时期,古道已是瑞安与平阳交通的一条重要驿道,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

    一路上,沿途森林植被茂盛,主要有枫树、桐籽树、竹林等。其溪谷多怪石、深潭,溪水跌宕,在巨石中曲折穿行,蔚为壮观。山峦下,梯田、竹林遍布山野,村民放养的水牛、山羊悠然漫步觅食,好一派山乡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陈国正介绍,这条古道历史悠久,有人称之为半岭堂古道,也有叫平阳坑古道。早在12世纪就有记载,古道是瑞安西南与平阳交通的一条重要驿道,还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历史上,半岭堂古道承载着三项功能:一是移民线路,二是关卡要道,三是民间商道。”

    如今,我们在古道沿途中,还能见到保存着的人文历史建筑。“有4处路亭、2处石板桥和1处山泉井,山顶与平阳交界处有古城门及平阳仁加垟村的副城门、寨王殿,元代永明庵、永明庵摩崖石刻,清代半岭堂、半岭堂乐助碑等。”陈国正说。

    资料显示,古道起始于高楼镇岙底村,终止于与平阳腾蛟镇仁加垟村的交界处,全长5.5公里,路宽1.5米。古道在海拔640.8米的高天顶与海拔562.2米的采头山之间,台阶以块石为主要构筑材料,遇小溪流和沟壑,以筑小石桥及矴步通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广告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远望角
   第00010版:玉海楼
   第00011版:榕树谭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车周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平阳坑古道曾是“纺织之路”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0 平阳坑古道曾是“纺织之路” 2015-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