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离合器,让德国巨头没得挑2014年,销量居温州第一浙江第三全国前十
■见习记者 缪星象 文/图
ui bao
Tel:6688 6688
新常态下看小微③
R
创新研发投入占产值10%以上,设备自动化减少工人、增加产能,十几年一心做产品积累技术优势……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国际市场环境也多有动荡,对于我市很多工业企业来说,并不算一帆风顺。但浙江华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通过专注质量、累积技术、研发新产品,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市场动荡企业淡定
有质量不缺销量
位于我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北区的浙江华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两座崭新的主楼非常醒目。新年来到,大楼正在紧张装修。“大楼是企业的门面,不少国际团队要前来参观。”华信董事长郑更生说。
“华信”是一家专业生产离合器的企业,目前已经开发了1000多个离合器品种。企业60%的产品销往北美、欧洲、非洲、南美洲、中东等70多个国家,其中俄罗斯是一个重要市场。
“今年受俄罗斯卢布贬值动荡影响较大,赚来的卢布不敢换美金,换了就亏大了。” 郑更生和记者聊起今年的市场情形,说,这对主打价格优势的国内企业而言,是个坎儿。虽然“华信”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量挺大,但他们却很淡定:“毕竟我们是靠产品质量优势来争取市场,只要质量过硬,客户认可,企业的发展就没问题。”
离合器是汽车核心部件,郑更生从1997年创业开始,就一直专注做这个产品,没有跟风去做别的,客观上避免了很多风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华信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目前已经和德国大众等国外著名汽车品牌成为合作伙伴,是温州地区生产汽车离合器的龙头企业、国内五大汽车离合器出口企业之一,年产值过亿元,2014年销量稳居温州第一、浙江第三、全国前十。
“只谈价格不谈质量的客户,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郑更生说。
传统模具太“吃钱” 自动化后效率提升40%
过去的2014年,“华信”通过精益生产提升效率,按照产值的10%到15%投入到创新研发中,其中,采用自动化模具就是一个重要举措。
在企业,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模具堆积了一整个车间。“2010年厂房搬迁时,我们清点了下,总共有5000多套模具,到2014年时已经增加到7000多套。这些模具小的要几千元,最大的要6万多元,平均算下来要2万元/件,企业发展的大量资金都用在了这里。”郑更生说,十几年来,企业每研发一款产品,就开发一个新模具,升级换代之后,旧模具貌似成了“废铁”。也就是这一地的“废铁”,见证企业一直以来的努力。
2013、2014年是“华信”的转型发展之年。华信开始由手动离合器模具转做自动化离合器模具。“原来一个产品需要5道工序,用自动化模具可以一次性完成。”郑更生说,转化过程中,投入很大,但效率提升也很明显。2013年,使用模具进行冲压生产的人员为67人,产量为108万套;而2014年,冲压生产的人员降为52人,产量却达到132万套,效率提高40%左右。
当下,国内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单纯靠比价格对企业长远发展并无益处。“比价格的前提是保质量。”郑更生介绍,近年来,“华信”开发的一款手动挡离合器产品价格为3000多元,同样的产品国外企业生产,成本价至少需1000美金(折合人民币6000多元),德国大众公司看中了这款产品,多次过来考察,愣是挑不出毛病来。现在这款离合器已经在国内某品牌汽车上率先使用。
“2015年,我们的战略方向是继续向精益生产和卓越绩效上努力。”郑更生说。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研发新产品也是“华信”吸引国内外诸多客户的重要原因。采访当日,在华信的产品展示厅里,工作人员正在向几位来自南非的客户介绍公司的最新产品。
工作人员介绍说,大型载重卡车对离合器要求很高,离合器直径越大,扭矩越大,车的拉力也越大。但离合器直径不能无限扩大下去,怎么办?“华信”新研发的一款离合器采用“双离合”技术,在不增加直径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宽度使发动机扭矩输出增加50%左右。“这项技术我们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 郑更生说,这种技术主要用于矿区运输使用的重型卡车上,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市场。
在轿车用的离合器上,“华信”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离合器长期使用难免会有磨损,磨损导致吻合不严密会影响使用效果。“华信”开发的一款自动离合器上使用了“自调节”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位于自动调节轴承,可以使离合器保持吻合严密,这项技术也是国内首创。”郑更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