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大桥车水广厦
——从飞云江跨海大桥回望古老的小桥
■宋维远
日前,飞云江跨海大桥开建的福音给新一年送来厚礼。由此,引起笔者的追忆:1989年初,飞云江大桥飞跨天堑,把飞云江两岸拉为近邻,填补了飞云江上桥梁的空白。此后20多年中,飞云江上又平添7座姊妹桥梁,跨海大桥被排行为九妹了,据说还有多座大桥也已列入规划之中。
当今的飞云江,已建成的各条大桥上车水人流,热闹繁华,成了瑞安市骄人的亮丽风景线。这些桥的两端及联袂的铁道、公路沿线,一连串城镇群的崛起,街道纵横,广厦栉比像数条珠链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煞是诱人!
当过惯“大桥车水广厦”城镇生活的人们,回望往昔祖辈住过的“小桥流水人家”时,总不免怀着依恋之情。由此,让我们唠叨着瑞安往昔众多小桥的琐事,或许会倍感古代“小桥流水人家”与当今“大桥车水广厦”相映成趣的喜悦吧!
河网如织 桥梁710座
瑞安地处东南沿海丘陵水乡,依山面海,河网如织。全境江、河、湖面及滩涂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占全境陆域总面积的9%。人们常用“七山一水二分田”来概括陆域内山、水、田的比例,说明瑞安陆域内有与平原面积近一半的河网环绕着大大小小的村庄,加上广阔的山区中密布的溪流,人们一出门便要跨越桥梁。故瑞安历来有“河多、桥多”之谓。民国《瑞安县志稿·建设》所列全县桥梁总计约710座之多,其中县城中央镇(约今市区玉海街道)有73座;乡区以云峰乡(约今飞云街道大部分)最多,有103座;其次是海冈乡(约今塘下镇场桥、海安片及划属龙湾区的前梅头片)和曹村乡(今马屿镇曹村片)各为55座;50座至30座的乡镇有:仙降乡(今仙降街道东部)48座、碧山乡(今陶山镇碧山片)45座、林阁镇(今南滨街道)33座和莘塍镇(今莘塍街道南部)31座,西部山区则稍少些。桥梁在古代陆上交通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因地造桥 各具特色
我们的祖先在自己活动的地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初的桥大约是先找河面较狭处用数条树干捆绑成木排,架铺两岸,称“板桥儿”,行人小心翼翼地跨越,如遇船只经过,就需先把板桥挪开,待船只过后再予复铺。在山区溪谷里,平时涓涓细流,可踏着水面的石头过溪;一遇骤雨,大水便漫满整个溪滩,水的冲力很大,造桥困难。祖辈们则因地制宜选择建造碇步桥,行人踏碇步石过溪,溪水从碇步石之间流过。到北宋时,造桥技术大有进步,瑞安人在浙南地区率先以石板、石梁代替木材,造桥于较宽的河道上。当代瑞安仍保存的北宋石桥(桥梁史家认为北宋前的石桥为古桥)尚有:建于崇宁四年(1105)的林垟大桥,建于政和间(1111—1118)的东山上埠村的上头桥等。这些北宋古桥在浙江全省算起来也是较稀罕的,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其他还有: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6)的飞云街道孙桥的栏杆桥等。
桥梁孔数(俗称“间”)习惯以1、3、5等孔为多见。祖先们认为河属阴,桥属阳,桥孔数应采用奇(阳)数使阴阳配合,坚固经久。瑞安单孔石拱桥以城东丰湖上的东安硐桥最著名,此桥宽度(21.85米)反比长度(19.21米)长,还利用桥面上的空间造了一座庄济庙,是瑞安桥梁史上一大亮点。
在更宽河面上造桥,则要造七孔或九孔,林垟街东首的河道是古代海滩淤积而成,河面较宽,就有九间桥、七间桥,因别地罕见而闻名遐迩。曹村宋代有座“百间桥”,后人向往。民国《瑞安县志稿》说:“百间桥在马路,宋时建,东通丁岙,西通曹村,长一里,阔一丈”。嘉庆《瑞安县志》称:“百间桥在曹村,连亘数里,曹氏建于浦中,今圮”。“浦”指曹村港(河),此河今尚有4条平行南北向的干支流,古时这4条河道中间的陆地,常被骤雨后的大水漫为洼地,数桥相连便成“百间桥”(今仍留3条桥)。
清末民国初,用钢筋水泥造桥的技术传到瑞安,1930年代,仙岩河口堂(现属瓯海)跨塘河的桥大约是瑞安首条水泥桥吧。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飞机曾有一炸弹丢在此桥(未爆),桥梁无损。此后造桥便以钢筋水泥代替石梁石柱了。
横跨温瑞塘河的桥,东端桥下河坎边都有一条“纤夫小径”,专供塘河大船重载的纤夫从桥下经过的,为其他桥梁所少见,也是一大特色。
桥傍村庄 村以桥名
古代,祖先们濒水而居,因水造桥后,都要为桥梁取名。瑞安桥名一般有:以本村宗族姓氏命名,或以附近的山、建筑物命名,或取个吉祥喜庆的名字。如杨家桥、周家桥、吴桥、拱瑞山桥、太平桥、永宁桥等。后来桥边的街巷、村庄又以桥来命名,这在瑞安十分普遍。根据1988年编的《瑞安地名志》载,当时以桥命名乡镇的就有场桥镇、湖屿桥镇和孙桥乡;以桥命名街村的有57个,如涨落桥、敢心桥等街巷,吴桥、白岩桥等村庄。可见桥在街、村中占有重要地位。
林垟大桥村的大桥,现在看来并不算大,只是3孔小桥,仅长11米多、宽1.6米,但她是北宋时造的,可见在千年前,足足算得上“大”桥了。林垟有个村叫杨泗桥村,既以居民姓氏为桥名,又以桥名和桥的数字来名村。这个村三面环河,1988年只有23户、94人,村边却有4座桥梁,如按人均占有桥梁的比例计算,该村居民桥梁占有率应是瑞安最高的了,也是独特现象。
小桥大桥,相映成趣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市中心区、各建制镇、街区、建制村范围的扩大,公铁道路增多,一些“小桥流水人家”的村庄随着居民陆续搬迁而逐渐被废弃而湮没。笔者对此颇为揪心、担忧。愚以为“大桥车水广厦”与“小桥流水人家”并不是对立,前者并不一定非要代替后者的。从总体看,前者是时代发展的主流,但两者仍可以在城镇化的前提下相互补充、映衬而媲美着。“小桥流水人家”可以适当地生存在“大桥车水广厦”之中,并且好多“小桥”还会成为“大桥”的后院,而把“大桥”点缀得更加完美。“小桥”仍是人们乡愁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标本之一。所以笔者诚恳呼吁,“大桥车水广厦”的规划者、建设者们对“小桥流水人家”给予生存的空间而加以有计划、有选择地珍惜、保护,使之将来不至于荡然无存,并以对前人、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使瑞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让“大桥”、“小桥”相互映衬,让“小桥”在新时代中焕发青春,使所有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