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波三折的
玉海楼书藏

    玉海楼小故事

    5

    一波三折的

    玉海楼书藏

    ■俞  海

    上一期的《玉海楼小故事》栏目,我们介绍了百晋精庐里原有的一块“兄弟重游泮水”的大匾额(刊登于2014年12月22日11版),本期我们再来看看玉海楼藏书的归宿。

    据介绍,玉海楼藏书有几个与其他藏书楼不同的特点:多珍本、善本书籍。其中有许多元明刻本、名家批校本,还有许多孙氏父子手校、手批本,以及瓯郡乡土文献等珍本、善本书籍;主人既是藏书者,又是著述者。藏书楼主人重视“培养乡里人才”。孙衣言在《玉海楼藏书记》中说:“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为一家之储也。”

    玉海楼原有藏书多达八九万册。然而,孙诒让去世后,藏书后来散失严重。由于时局混乱,文化凋零,孙氏后裔中弃文者甚多,更有子侄中的不肖者,乘机盗卖书籍,到民国时,玉海楼只剩下古籍2.8万余册,其他书籍杂志和报纸合订本3000余册。

    孙衣言的后裔孙延钊(孙诒让次子,字孟晋),为保护玉海的藏书可谓费尽心血。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天,孙延钊向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的温州人李超英提出,将瑞安玉海楼的藏书全部移到温州籀园图书馆保存,但没有结果。

    后来,他又联系浙江图书馆长陈博文,希望将玉海楼藏书全部移赠浙图,又遭婉拒。

    1947年浙大筹建文学研究所,得到孙家要捐书的消息,大喜过望,就派温籍教授夏承焘与孙氏协商,初步拟定六条捐书协议:藏书暂存湖滨路哈同别墅,新馆落成后,也称玉海楼;开一次展览会,宣扬捐书事迹;浙大学报出一期孙仲容先生专号;请国民政府给予褒扬;聘请孙孟晋为浙大图书馆名誉馆长;以后孙氏子孙考入浙大者给以公费。

    为此,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在酒楼设宴招待孙延钊。此消息经上海大公报披露后,传到温地,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梅冷生闻讯,强烈反对,致函有关方面,提出三点意见:玉海楼捐书籀园,原已有提议;籀园原为纪念孙仲容而建,接收书藏名正言顺;由温州地方收藏,更能继承先哲嘉惠桑梓之志。

    后经夏承焘从中多方斡旋,最终商定一个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即藏书一分为二,浙大得到孙诒让的全部遗著和批校本,以及部分善本;温州方面得到地方文献和全部通常本,以及部分善本。此事协商解决,两全其美,诚不失为文化界一件美事。然而,对于瑞安人和瑞安的文化事业来说,这件事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损失。

    瑞安玉海藏书楼是瓯越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它的书藏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回归国家,得到很好的归宿。从此,玉海楼浴火重生,走上了新生之路。

    (《玉海楼小故事》栏目到此告一段落,谢谢广大读者的关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汀田新闻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远望角
   第00010版:实验室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小桥流水人家·大桥车水广厦
一波三折的
玉海楼书藏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一波三折的
玉海楼书藏
2015-1-19 2